远从北地集平沙,半夜一声惊岁华。
忽忆故人湖海去,绝无兰讯到人家。
注释:秋天的雁群从北方飞来,聚集在平沙地上,半夜时鸣叫一声,惊动了岁月。我突然想起了过去的朋友,他在湖海之间离去,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信。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日景象和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秋雁的迁徙和鸣叫,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诗中“惊岁华”三字,形象地描绘了秋雁的鸣叫声对岁月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咏物抒情诗。
远从北地集平沙,半夜一声惊岁华。
忽忆故人湖海去,绝无兰讯到人家。
注释:秋天的雁群从北方飞来,聚集在平沙地上,半夜时鸣叫一声,惊动了岁月。我突然想起了过去的朋友,他在湖海之间离去,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信。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日景象和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秋雁的迁徙和鸣叫,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诗中“惊岁华”三字,形象地描绘了秋雁的鸣叫声对岁月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咏物抒情诗。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送王虹友还姑苏 仙驿横江一舸开,丹山碧水探奇回。雨藏芳树搴吴苑,云蹴春涛别汉台。 画省许通薜萝字,红亭应泛棣花杯。中朝计相归江左,喜共三农咏草莱。 注释与赏析: 1. 仙驿横江一舸开,丹山碧水探奇回。 - "仙驿":形容驿站如同神仙般的神奇之处。 - "横江一舸":指江上摆开一只大船。 - "丹山碧水":形容景色如画,色彩斑斓。 - "探奇回":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景。 2.
南园故址 断桥芳草郭东渠,天上谁来享祀醑。 五典旧闻从舜代,三仁方古见殷墟。 鱼须学士悲埋骨,马革忠魂痛绝裾。 空有行人知往迹,怀深重忍立踌躇。 注释: 1. 南园故址:指古代的一个遗址或地方,这里指的是南园。 2. 断桥芳草郭东渠: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色,断桥、芳草和郭东的渠道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3. 天上谁来享祀醑:意指天上的人来此祭祀,醑是古代的一种酒。 4. 五典旧闻从舜代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内容大致梳理一遍,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提示找出具体的诗句,并对这些诗句分句、理解诗意,同时要注意诗句中重要意象的含义及手法特点,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完成赏析即可。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因此需要对原诗进行逐句解读,并将翻译融入诗句之中。注意翻译时一定要忠于原文
注释: 秋砧:指秋天的捣衣声,也泛指捣衣。 燕山迢递卢龙塞,蜀道艰难白帝城:燕山,指北方的燕京,今北京;卢龙塞,古代边塞名,在今北京附近;蜀道,指四川一带险峻的山路;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瞿塘峡口,是古代入川的要道。 总为寒衣添旅思,声声捣出别离情:为了给亲人缝制御寒衣物而思念亲人。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砧杵声后所引发的乡思。前两句写远戍之秋,砧杵声声,触发游子的乡关之思
飞云顶观日出 高峰直插白云中,攀履巉岩上碧空。 夜半亭前观日出,扶桑千仞海门东。 注释: 1. 高峰直插白云中:形容山峰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2. 攀履巉岩上碧空:攀登险峻的岩石,登上了蓝天之上。 3. 扶桑千仞海门东:扶桑是传说中的神木,有千年之寿,象征太阳。这里比喻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云顶观日出的壮丽景象
注释: 黄鸟的叫声娇嫩,从树上飞出的声音。 山花像织成的一样,草丛疏疏落落。 菃园和人间分别了,看不见春风树外的枝条。 赏析: 《题菃园》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里菃园景色图。首句“黄鸟声娇出树迟”,写黄莺啼声细软,从树上飞出时声音娇嫩,显得迟迟疑疑,好像不愿飞离;次句“山花如织草离离”,写繁花似锦,绿草如毯,铺满了大地。这两句诗写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使诗人感到心旷神怡。 三
日日寻春不觉春,初来江燕自亲人。 旧巢何处不飞去,莫是空梁已落尘。 【注释】 - 日日寻春:每日都去寻找春天。 - 不觉春: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春天。 - 江燕:燕子。 - 自亲人:自然亲近。 - 旧巢:以前筑巢的地方。 - 莫是:莫非。 - 空梁:空荡的屋梁,这里比喻没有生机的景物。 - 落尘:灰尘堆积。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作。诗人以燕子作为吟咏的对象
秋萤 度水飞将星影乱,入林团作野磷愁。 东家织女无灯火,莫惜馀光过小楼。 注释:秋天的夜晚,萤火虫飞过水面,星星点点地映在水里,形成一片混乱的景象。它们进入树林后,像一团磷火般聚集在一起,散发出一种令人忧愁的光芒。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想起了远方的东家,那里的织女们没有灯火可赏,她们只能在黑夜中默默度过。然而,不要吝啬你的余光,让它穿过小楼,为她们带去一丝温暖和光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灯笼的美丽和神秘。首先,诗人以“红晕香肌色自光”开篇,形象地描绘出荔枝灯笼鲜艳的红色,以及其散发出的香气。紧接着,“不须银烛映华堂”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灯笼无需借助金银蜡烛的照明,便能在华堂上熠熠生辉的赞叹。 “昔时曾照杨妃睡,变作明珠掌上看”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杨贵妃曾在唐朝时期被宠爱,而荔枝灯笼在古代也被用作宫廷中的照明器具。诗人将荔枝灯笼比作明珠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诗的开头两句:“莲瓣船”: - “玉开”:形容莲花如玉般纯洁美丽。 - “移根处处栽”:比喻莲花到处栽种,象征着它的广泛传播和生命力。 - “不教艳质落尘埃”:意思是不让美丽的花容被尘土所玷污。这里强调了莲花的高洁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2. 第三句:“随流拟作慈航去”: - 这里的“慈航”指佛教中的慈悲之舟,用来比喻莲花在水面上漂浮的样子。 - “渡水疑从桃叶来”
秋林 丹枫衰柳不成堤,双立花禽对面啼。 谢女晓妆楼上睇,连钱骄马过频嘶。 注释: 1. 丹枫:红叶枫树。 2. 衰柳:指已经变黄的柳树。 3. 不成堤:无法筑成堤坝。 4. 双立花禽:两只鸟儿并排站着,像在对唱。 5. 对面啼:面对面地啼叫。 6. 谢女:古代妇女的一种称谓。 7. 晓妆:早晨梳妆。 8. 睇(di):看。 9. 连钱:指马匹。 10. 骄马:骏马。 赏析:
注释:银河就像带子一样长,不是泥土和尘埃可以改变的。我白发苍苍吟唱着悲壮的人世,却难以忘记这永恒的星期。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感慨。前两句“自是银河带砺长,岂同尘土变沧桑”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认为时间就像银河一样长,不会因为人的渺小而改变它的本质。后两句“白头吟尽悲人世,难似星期永不忘”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表示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对于人生的看法仍然坚定不移
注释: 碧砌:青砖。 初:刚,刚刚。 穷檐:屋檐。 寄傲:以豪放的态度自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秋日夜晚景色和心情的诗。首句“碧砌初惊蟋蟀声”,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初秋夜晚的宁静和美好。第二句“南窗移榻爱新晴”,表现了诗人喜爱新晴天气的情感。第三、四句“穷檐洗尽金银气,寄傲今宵且尽情”,则展现了诗人在秋天夜晚的独特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秋夜气息
秋萤 度水飞将星影乱,入林团作野磷愁。 东家织女无灯火,莫惜馀光过小楼。 注释:秋天的夜晚,萤火虫飞过水面,星星点点地映在水里,形成一片混乱的景象。它们进入树林后,像一团磷火般聚集在一起,散发出一种令人忧愁的光芒。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想起了远方的东家,那里的织女们没有灯火可赏,她们只能在黑夜中默默度过。然而,不要吝啬你的余光,让它穿过小楼,为她们带去一丝温暖和光明。赏析
注释: 秋砧:指秋天的捣衣声,也泛指捣衣。 燕山迢递卢龙塞,蜀道艰难白帝城:燕山,指北方的燕京,今北京;卢龙塞,古代边塞名,在今北京附近;蜀道,指四川一带险峻的山路;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瞿塘峡口,是古代入川的要道。 总为寒衣添旅思,声声捣出别离情:为了给亲人缝制御寒衣物而思念亲人。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砧杵声后所引发的乡思。前两句写远戍之秋,砧杵声声,触发游子的乡关之思
【注】刁半:即刁蛮,古代女子自称;画角:军中号角。卷成落叶响秋林:形容笛声悠扬如落叶飘落,又如深秋的林涛。 自知不及梅花韵:意思是说芦笛的音色和梅花的清高、幽雅不同,比不上梅花的韵味。 亦令寒闺怨稿砧(zhuī):意思是说芦笛的声音也能触动人的内心,引起人内心的哀怨和伤感。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画面,通过描写芦笛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