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迢递卢龙塞,蜀道艰难白帝城。
总为寒衣添旅思,声声捣出别离情。
注释:
秋砧:指秋天的捣衣声,也泛指捣衣。
燕山迢递卢龙塞,蜀道艰难白帝城:燕山,指北方的燕京,今北京;卢龙塞,古代边塞名,在今北京附近;蜀道,指四川一带险峻的山路;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瞿塘峡口,是古代入川的要道。
总为寒衣添旅思,声声捣出别离情:为了给亲人缝制御寒衣物而思念亲人。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砧杵声后所引发的乡思。前两句写远戍之秋,砧杵声声,触发游子的乡关之思。后两句则写因思乡之情,故捣寒衣以寄情思,声声砧杵,都是别愁离绪。
诗的开头两句“燕山迢递卢龙塞,蜀道艰难白帝城”,是说燕地的卢龙关遥远又偏僻,蜀地的成都道路艰险又难行。这两句看似客观地叙述了两个地方的情况,实则是诗人自己心情的一种投射。卢龙关和白帝城,分别是燕地、蜀地的门户,也是诗人生活的地方,因此他对于这两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
第三句“总为寒衣添旅思,声声捣出别离情”直接点明主题。这里的“寒衣”是指冬天穿的衣服。由于离家在外,天气又冷,需要为家人缝制御寒衣物。然而,这种时候最让人感到孤独的是“捣衣”。“捣衣”就是用杵来击打衣服,让布帛受热后膨胀,然后拉直、剪裁成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机杼声断,捣欲成时”。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即在寒冷的季节里,人们会互相帮助制作御寒衣物。
这首诗通过对燕山、卢龙塞、蜀道、白帝城等地点的描述,以及“捣衣”这一动作的具体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这首诗还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诗人自己的情感与家乡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