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须弥无是宗,业缘明觉性灵冲。
幻烟未灭苦群障,心月当悬色尽空。
四梵宾从捐赤火,七华玄阖挹光风。
长罗到此还何事,恨不形骸都自融。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兴国灵山二十景和前令唐子侯氏引路松

葶苈须弥无是宗,业缘明觉性灵冲。

幻烟未灭苦群障,心月当悬色尽空。

四梵宾从捐赤火,七华玄阖挹光风。

长罗到此还何事,恨不形骸都自融。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以及注释:

  1. 葶苈(tíng lài)须弥(xū mí):这两句可能是在描述一种景象或境界,葶苈是一种植物,常绿小草,须弥则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世界。诗句表达的可能是在某种境界中,世界的一切似乎都是由这种植物所构成,没有其他的存在。
  2. 业缘(yè yuán):指因缘、因果。这里可能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因果关系。
  3. 明觉(míng jué):即觉醒、觉悟。性灵:本性、灵性。
  4. 幻烟(huàn yān):比喻虚幻的事物。苦群障:比喻困扰人的烦恼障碍。
  5. 心月:比喻内心的境界、精神。当悬:应当悬挂、显现。色尽:一切物质都消失。空:指虚空、超脱世俗的境界。
  6. 四梵(sì fàn):佛教中的四种清净境界之一,包括禅定等。宾从:追随、陪伴。
  7. 七华(qī huá):佛教中的一种境界,也被称为“七宝行”。玄阖(xuán hé):佛教术语,意为超越世俗的界限,达到涅槃的境界。
  8. 长罗(cháng luó):一种古代的乐器,这里可能是指演奏乐器的人。还何事:还有什么可做的事?形骸(xíng jiā):身体。都自融:完全融合为一。

赏析:
这首诗似乎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与修行境界相结合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如草木、云雾等,来表达自己对于世间万象的超然理解。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佛教哲学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因果、觉悟和涅槃境界的探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