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鄱龙湖,无风不可渡。
况复金飙鸣,搴帷逆浪溯。
舟浅行箧单,不任波涛吼。
乾坤荡欲浮,蛟蜃纷以抪。
野霭蔽匡庐,玄云杂苍雾。
彭泽隐无依,吴城渺难据。
横烟浩淼茫,恶少潜招聚。
万境灭行踪,百丈迷牵步。
青岛无前期,黄湾宜早住。
长年懒被嗔,晚宿畏逢怒。
翱翔课海歌,黾勉不敢诉。
长庚没已深,七宿横空溯。
试险三十里,惊问生烦怖。
天地一孤舟,进止浑无厝。
击楫矢中流,必济勿疑顾。
况复觐天颜,迟我惇成裕。
戒徒罔复睡,束缚厚衣袽。
望气备风妖,登楼理战具。
桡挥六鹢翰,箭耀九龙鞲。
旌转风忽条,星扬光乍露。
帆高开水鸣,舟顺奔电赴。
暖浪濯清蒲,晴洲俨芳杜。
鞋岛已脱尘,妆台若流婺。
五鼓下龙城,马当报晨寤。
舟子贺同安,推窗慰鸥鹭。
吏喜称再生,仆欣废朝哺。
【赏析】
《己酉入觐夜过鄱阳湖三十二韵》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共32句,前四句写夜渡鄱阳湖时月黑风静的情景,五至十二句写舟行之艰难,十三至十九句写夜宿庐山,二十至二十二句写登城眺望,二十三至二十五句写江上所见,二十六至二十八句写江上所见之景,二十九至三十句写天明时船行之情景,三十一至三十三句写船到龙城,船到龙城时所闻所见,三十四至三十五句写船到龙城后的情况。此诗为作者入京觐见皇帝时所作。
首联“月黑鄱龙湖,无风不可渡”:在月光昏暗、风平浪静的时候乘舟过河,是不能成功的。“无风”,指没有风浪。
颔联“况复金飙鸣,搴帷逆浪溯”,写乘船逆流而上的情形。“金飙”,即狂风。“搴帷”,掀起帐帘。这里的意思是说:“况且又是一阵狂风呼啸着,我掀起帐帘迎着波涛逆流而上。”
颈联“舟浅行箧单,不任波涛吼”:因为舟中水浅,行李又少,所以不能经受住波涛的冲击而摇晃不止。
此联紧承前两句而来,写乘舟逆流而上的艰难。这两句中,“舟”、“行箧”均为动宾结构;“浅”“单”均为形容词。“不任”是“不堪”的意思。“吼”是动词。“不任”,犹言“不堪”。
此联与第三联之间,由乘舟而过渡到野宿。
尾联“乾坤荡欲浮,蛟蜃纷以抪”,写夜宿庐山的景色。“乾坤”,犹言天地。“蛟”“蜃”,都是水中的怪兽。“抪”,同“翕”字,形容云气聚散的样子。“纷纷以抪”,形容云气聚散之貌。
此联写庐山之夜景。这两句中,“乾坤”为名词,“欲浮”为动词,“蛟蜃”为名词,“纷”为形容词,“以抪”为动词。“乾坤”,犹言天地。“欲浮”犹言将要浮动。“蛟”“蜃”均为水中的怪兽。“纷纷”是形容词。“抪”,同“翕”字,形容云气聚散的样子。“纷纷以抪”形容云气聚散之态。
此联与第四联之间,由夜宿庐山而过渡到江上所见的景象。
第四联“野霭蔽匡庐,玄云杂苍雾”:野霭遮蔽了匡庐山,玄云交织在一起形成苍茫的云雾。
此联写庐山的景色。“霭”,即薄雾,因云层密布而成,如烟如霭。“蔽”,遮蔽。“匡庐”,山名。“玄”指深黑色。“杂”是形容词。“苍”是颜色词。“雾”“云”均为名词。“霭蔽”即“霭蔽匡庐”。“玄云”指浓密而呈黑色的云。“杂”同“杂糅”。
此联写庐山的景色。这两句中,“霭”“蔽”“匡庐”均为主谓结构;“玄”“云”“杂”“苍”均为形容词。“玄云”犹言深云。“杂”同“糅”。
尾联“彭泽隐无依,吴城渺难据”:彭泽县有隐者隐居,难以找到他;吴城一带很遥远,难以到达。
此联写夜航途中的景色和心情。“彭泽”,古郡名,今属江西省。“吴城”,地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隐”同“匿”,“无依”指无处栖身。“渺”,辽阔的样子。“难据”,难以到达。
此联中,“彭泽”为名词,“隐”“无依”为主谓结构;“吴城”为名词,“渺”为动词。“隐”“无依”均指隐士。“渺”为副词。“难据”为动词短语。
尾联“横烟浩淼茫,恶少潜招聚”:茫茫烟雾弥漫一片,坏人暗地里聚集在一起。
此联写江上所见的景象。“横烟”,指烟雾弥漫。“浩淼”,“浩”为形容词,表示广阔无边的样子;“淼”,指水大的样子;“茫”,“茫”作形容词用时,表示看不清楚或模糊不清的意思;“茫”,“茫”作形容词用时,泛指广大无边的样子。“招聚”,召集,聚合。
此联中,“横烟”“浩淼”“茫”“恶少”“潜”“招聚”均为主谓结构;“浩”“淼”“茫”均为形容词。“招聚”为动词。
末联“万境灭行踪,百丈迷牵步”:万种景象消失不见了,我的行踪也迷失了方向。
此联写江上所见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万境”,指千种景象或多种情况。“灭”,消失。“行踪”,即行动的踪迹或目标所在。“迷”,指迷茫、迷失。“百丈”,指很高的高度。“牵”,引伸,引申。“迷”,指迷失、迷惑。
此联中,“万境”“灭”“行踪”“百丈”“迷”“牵”均为动宾结构;“万境”“灭”“百丈”“迷”“牵”均为动宾结构。“百丈”为名词。“迷”为动词。
这首诗写于作者入朝觐见皇帝时。诗的前四句写夜渡鄱阳湖时月黑风静的情况;五至十二句写舟行之艰难,第十三至十九句写夜宿庐山,二十至二十一句写登楼眺望;二十三至二十五句写江上行船之情景;二十六至二十八句写暖浪拂岸、晴洲俨立的景象;二十九至三十句写天明时船行之情景;三十一至三十六句写船到龙城时所闻所见;三十七至四十四句写船到龙城后的情况。此诗为作者入京觐见皇帝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