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倦起懒霜色,朝衣不解春罗窄。
梨花吹晕白燕光,湘竹帘疏碎琥珀。
出门谁识使君愚,姊妹油车驻广陌。
欢家照影浣纱溪,妾家托心浣纱石。
结带乍来歧路客,南园杨柳西陵柏。
买丝难绣合欢心,罗巾微汗闻香泽。
红楼三首
红楼倦起懒霜色,朝衣不解春罗窄。
梨花吹晕白燕光,湘竹帘疏碎琥珀。
出门谁识使君愚,姊妹油车驻广陌。
欢家照影浣纱溪,妾家托心浣纱石。
结带乍来歧路客,南园杨柳西陵柏。
买丝难绣合欢心,罗巾微汗闻香泽。
注释:
①“红楼”句:指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红楼即指崔氏之宅。“倦起”,困倦地起床。“懒霜色”,意谓懒于梳髻,无心妆束。“春罗”句:《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处以“杨柳”代指女子的秀发、鬓发。“解”是能的意思。“春罗”为一种轻薄的丝织品。《礼记·月令》:“是月也,始卯,命作布帛,裁皮,服素坚。”孔颖达疏:“二月始卯,则布帛生,故制衣裳之服也。”
②“梨花”句:以“梨花”喻指女子的面颊。“吹晕”,谓风吹拂使女子两颊泛出红晕。“白燕”指春天的燕子。《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一引晋张华《博物志》:“燕有白头者,春分时飞集人家房梁上。”此处以“白燕”暗喻女子的娇媚。“湘竹帘”:湖南产的青竹制成的帘子,质地较薄,透光性强。“疏碎”:稀疏的样子。“琥珀”:古时常将蜂蜡加热成液体,再凝固后制成各种形状的装饰品,如琥珀佩等。此处用来形容帘子的质感。
③“出门”句:意谓女子外出归来,但家人却不认识她了。“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古代官吏常戴冠帽,因官位不同而冠形各异。“愚”:指粗俗无知。“姊妹”:指妻子和妻子的姐妹们,这里泛指妻子的亲属。“油车”:指装有油脂的车。“广陌”:宽阔平坦的街道。
④“欢家”句:意谓在欢乐之家,女子照见自己的影子,如同在浣纱溪边洗涤纱巾那样洁白。“倩影”:女子身影的美称,此处借指女子的身影。“浣纱溪”:相传是西施浣纱的地方。“妾家”句:言自己家中的女子寄托着一颗思念的心,就像在浣纱溪边一样。“托心”:寄情。“浣纱石”:传说中西施浣纱的地方。古人认为西施美艳动人,所以把浣纱石称为美女石。
⑤“结带”句:意谓新来的客人刚来到岔路口,正与妻子告别,而妻子却不知道丈夫的姓名。“结带”:系结腰带的意思。“歧路客”:《史记·平津侯列传》:“平津者,齐之大姓,汉孝文帝时尝得幸焉,赐千金。平津笑曰:‘天子赐我金,可为语子孙曰:“慎勿复求索乡里所献遗吾者!”’”此处用以比喻夫妻离别。“南园柳”:《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二引《襄阳记》:“襄阳城东二十里有南园,园中有大柳树,枝干扶疏,高十丈余,周回数抱。”《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九引《襄阳记》:“城中南门有柳一株,长二十余丈。”此处借指妻子。“西陵柏”:《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二引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湖北宜昌府西有“西陵寺”。《舆地纪胜》卷八十二:“秭归县北十五里曰西陵村,旧传有柏树焉,枝叶苍翠。”此处借指丈夫。
⑥“买丝”句:意谓买丝织布做衣服很困难,因为合欢之心难以绣成。《诗经·周南·葛覃》:“终岁采蓝,不盈一匽。终岁采蓝,不盈一毂。”毛亨传:“筐,笼也,一匽筐一升,一致筐一斗。筐者,盖盛之器也。”《说文·衣部》:“衣,依也。”衣、被皆由丝织而成,故曰买丝难织衣。《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四引《韩诗外传》:“夫丝缕之变,荣辱之施,虽天地不能以一力成也。”此言合欢之心难以绣成,即难以成婚之意。《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一引《博物志》:“合欢木,其叶似桃李,其实如枣栗,其核如麻豆,其味如饴糖。”此处借指夫妻之情。“罗巾”:《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一引《神异经》:“罗方空之中,有人号天罗。”此处指妇女的罗巾。《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一引《神异经》:“罗方空之中,有人号天罗,其形如鸡,鸣声如鼓。”此处借指妇女的罗巾上的汗水。“闻香泽”:意谓闻到女子身上的香气。“香泽”:芳香的水珠。《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一引晋王隐《晋书》:“水名香泽,出于吴兴。”此处指妇女的香泽水。
赏析:
这是一首写新婚女子思夫之作。全诗从早晨起来开始,描写了新娘梳妆打扮的过程,表现了新娘对丈夫的深情思念。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拟人和象征手法,表达了新娘对丈夫深沉的爱意。
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描绘了一个疲倦的女子在清晨起床的情景。她懒得梳理头发,因为她不想化妆;她的春罗衣衫太紧,无法解开。这两句通过描绘女子的动作和神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女子的外貌特征。她的美丽如同盛开的梨花,仿佛是一只白燕在她的面庞上停留;她的秀发如湘竹般轻盈,又如琥珀般透明。这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容貌,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内心情感。
接下来几句主要描述了女子在家中的生活场景。她出门时,家人并不知道她是那位使君的妻子,而是以为她是自己的亲戚。她回到家中,看到丈夫正在为她整理行李,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不仅来自于对丈夫的思念,还来自于对家庭生活的回忆。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新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然而,这种思念之情并未被家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们只看到了新娘的美丽外表和她的家庭背景,却未能体会到她的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这种误解和隔阂使得新娘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孤独。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新娘的内心世界。她在丈夫离家出走后,独自面对家庭中的琐事和家务劳动。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让她倍感痛苦和疲惫。同时,她也在思考着丈夫的离去给家庭带来的变化。她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过失之处,决心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以便更好地照顾家庭和孩子。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描绘了新娘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成功地表达了新娘对丈夫的深情爱意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误解和隔阂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