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宇宙烟尘昏,纲维坠地谁复论。
阿瞒据国挟天子,窥窃神器如盘餐。
那知英雄不容尔,四海义旗相继起。
孙门兄弟真男儿,不比刘家豚犬耳。
况有周郎多智谋,赤壁之功孰与俦。
欲据襄阳以蹴操,可怜修短空悠悠。
坚也多才惜早世,成就奇勋在子弟。
赤乌返葬盘蛇门,三冢累累总相继。
至今烟草青茫茫,父老相过犹陨涕。
樵童牧竖不名闻,相传呼作孙家墩。
或随风雨发光怪,千秋未泯英灵魂。
我今抚卷悲先子,搜幽猎奇应至此。
重为高陵考岁年,再发辉光今日始。
【注释】
1.高陵篇:指高陵侯曹植所作的《高陵赋》。高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2.藏诸家塾:藏在各家的学舍里。塾,古代私家的学校。
3.触目:看见眼前的景象。
4.感焉:有所感触。
5.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1368—1398)。
6.敬赋:恭敬地作诗。
7.高光:高照的光芒。
8.纲维:比喻君臣之间的纲常关系。“纲”与“维”都是维持的意思。
9.阿瞒:曹操的小名。
10.挟天子:挟制皇帝。
11.窥窃:觊觎,暗中图谋。
12.神器:帝王权力。
13.不比:比不上。
14.周郎:周瑜,三国时吴国名将。
15.修短:寿命长短。
16.坚也多才惜早世:指孙权。“坚也”是孙权的字。“多才”,才华横溢。“惜早世”即惋惜自己英年早逝。
17.赤乌:孙权的年号(238—252)。
18.盘蛇门:建康(南京)的城门名。
19.三冢累累总相继:三个家族相继不断,坟墓接连成串。
20.樵童牧竖:樵夫、牧人的孩子。
21.呼:称呼。
22.孙家墩:传说孙权死后葬于建康城外的一个土丘上,当地人称之为 孙家墩。
23.光怪:发光奇异。光怪陆离:形容事物奇丽而复杂。陆离:错杂的样子。
24.未泯:没有被消灭。
25.高陵考岁年:考查《高陵》这篇作品的年代。
26.辉光:光辉,光亮,这里指历史功绩的光芒。
【赏析】
《高陵篇》,即《高光》篇,这是作者对先子曹植被人称颂的一篇古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字。前四句写先子的遗著《高陵》被人们所珍视,其遗著《高陵》在民间流传了二十余年,一旦看见它,不能没有感触。后四句写先子之遗著《高陵》的光辉历史,其功业和影响,至今还为人们所传诵,直到今天还在人们的心目中熠熠生辉。
此诗用典较多,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如开头一句“高光宇宙烟尘昏”,用“高光”二字,既概括了先子一生的事迹,又点出了他生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暗含着“高光”二字的含义——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纲维坠地谁复论”一句中“纲维”两字,既点明了先子生前的职务,又暗示了他的政治主张——维护纲常,以身许国,反对篡逆;“谁复论”三字,既表明了先子生前的政治主张已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又表示出他对这种政治局面的无限感慨。“阿瞒据国挟天子,窥窃神器如盘餐”两句中“阿瞒”二字,既指曹操,又暗含了先子的政治身份和地位;“挟天子”“窥窃神器”等成语,既表明了先子生前的政治立场,也揭示了他在曹操手下的处境。“那知英雄不容尔,四海义旗相继起”两句中,“英雄”二字既指先子,又暗含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容尔”三字既表明了先子生前的政治主张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排斥,又表明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看法。“孙门兄弟真男儿,不比刘家豚犬耳”两句中,“孙门兄弟”既指作者与先子一家,又暗含了作者的政治主张;“不比刘家豚犬耳”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先子一家的赞扬之情,又表明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的蔑视之意。最后两句“况有周郎多智谋,赤壁之功孰与俦”,既表明了先子生前的智谋和才能,又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欲据襄阳以蹴操,可怜修短空悠悠”两句中,“欲据襄阳”三字既表明了先子生前的政治抱负,又暗示了作者对他政治理想的支持;“修短空悠悠”三字既表明了先子生前的无奈处境,又表达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坚也多才惜早世,成就奇勋在子弟”两句中,“坚也”既是指孙权,又是先子给儿子起的名字;“多才”既表明了孙权的才能,又表明了作者对他早年夭折命运的同情和惋惜;“成就奇勋在子弟”一句既是对先子政治理想的肯定,也是对作者自己政治理想的鼓励。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特色。一是善于运用典故。如开头两句中的“高光”、“纲维”、“窥窃”,“阿瞒”、“挟天子”、“窥窃神器”、“英雄”、“豚犬”,都是历史上的典故。二是善于运用反语和讽刺。如“阿瞒据国挟天子”中的“阿瞒”就是曹操的小名;“窥窃神器如盘餐”中的“盘餐”则暗含着曹操篡位篡权的意思。三是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如“孙门兄弟真男儿”,“孙门兄弟”既指作者与先子的一家,又暗含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比刘家豚犬耳”,用“豚犬”二字既表达了作者对曹操的轻视,又表明了作者对自己一家的赞扬。四是善于运用排比和对仗。如第二句中的“纲维坠地谁复论”,第四句中的“那知英雄不容尔”,“不比刘家豚犬耳”都用了排比和对仗的手法,使诗句的节奏更加和谐动听。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很有特点,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