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逼云端,疏钟彻林早。
缓步到禅栖,落花僧未扫。
【注释】
梵刹:寺庙。晨钟:寺庙早晨的钟声。古刹:古老的寺庙。逼:接近、靠近。疏钟:稀疏的钟声。彻林早:穿透树林的声音,指钟声传得很远。
缓步:缓缓地走。到禅栖:走到寺院的栖息地。禅栖:佛教徒称寺院为“禅栖”。落花:飘落的花瓣。
僧未扫:和尚没有打扫庭院,说明和尚还在睡觉。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清晨在寺庙里漫步时,被那稀疏的晨钟声所吸引。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座古寺,坐落在云中,与山连成一片,真是名不虚传。接着他又发现,这寺院的晨钟声音远远地传到树林深处。
作者由晨钟声联想到了寺院,又由寺院联想到了古刹和云天。而这一切又都与“古刹”这个词相关联。因此,从诗题看,此诗应属咏物诗。
首句“古刹逼云端”,是写其高耸入云之状,“逼”字极言其高,也极言其近,云天之间。次句“疏钟彻林早”,是写晨钟之声远扬于林,穿透山林。“疏”字,既点出晨钟声之稀,又暗示其声之宏。两句合起来,就写出了古刹之高、晨钟之宏、云天之阔、林深之幽,构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画面。
第三句“缓步到禅栖”,是写诗人缓步来到寺中。“禅栖”一词,表明此处是佛家讲经说法之所。“到”字,表明诗人已到了这里,且已走得相当快了。这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把读者引入了一种宁静的境界。
最后一句“落花僧未扫”,是写寺院中的僧人仍在休息之中,尚未打扫庭院,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气氛。“落花”二字,不仅点出了季节,而且还暗含着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受。“扫”字,则表现了僧人的恬淡闲适之态。这一结句,以动衬静,更加显出寺院的幽静气氛来。
这首诗写于唐代大历年间,诗人在长安时所作。当时,吐蕃攻陷长安城,诗人避乱巴蜀(今四川一带),曾游历四川各地。这首诗就是诗人经过成都附近时所作的。它通过对古刹晨钟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