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羽喧边郡,游氛薄帝京。
士皆轻死战,将祇重横行。
马上青娥惨,腰间宝玦明。
生灵尔何苦,会见扫欃枪。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塞上闻猿》。
八月兵入京师,十月广州始得平安消息
这句诗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辛劳。八月,军队进入京城,意味着战争已经打响;而到了十月,广州纔传来了和平的消息,这说明战争持续了很久,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里的“京师”指的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插羽喧边郡,游氛薄帝京。
这句诗描绘了战火纷飞的景象。士兵们在边郡插下了羽毛,象征着他们为了保卫国家而奋不顾身的决心。而“游氛”则是指敌军的侵略行为,它们逼近了皇帝居住的地方——京师(长安)。这里的“薄”字,形容敌军的气势汹汹,仿佛要直接冲破长安城。
士皆轻死战,将祇重横行。
这两句诗反映了士兵和将领们的态度。士兵们都勇敢地面对死亡,愿意为国捐躯;而将领们则只看重个人的威风和地位,不愿意亲临前线。这里的“轻死战”和“重横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重视个人利益而轻视国家利益。
马上青娥惨,腰间宝玦明。
这句诗描绘了战场上的情景。士兵们骑着马冲在前线,他们的面容显得十分悲壮;而腰间挂着的玉玦(yuè),则代表着他们的英勇和牺牲。这里的“青娥”指的是年轻女子,她们在战场之上,为国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
生灵尔何苦,会见扫欃枪。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感慨。他认为生灵涂炭,实在是不值得,因为战争最终只会带来毁灭。这里的“扫欃枪”是指天狼星,象征着彗星,用来比喻战争带来的灾难。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谴责。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用词简洁有力,形象生动,成功地传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即重视个人利益而轻视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