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过争悬榻,乘闲就隐居。
竹风披卧簟,松火照山厨。
远梦觉幽鸟,清神把道书。
长歌云水外,豪气不曾除。

【注释】

少仲:即王少仲,唐玄宗时诗人。先过宿山楼:指王少仲先到宿山楼,即宿山楼在洛阳城东南。数:多次。争:竞相。悬榻:悬挂的床铺。乘闲:利用空闲时间。乘:趁着。就隐居:便隐居。竹风披卧簟(diàn):竹林中吹来的微风拂过竹席,使人感到清凉舒适。簟:竹席。松火照山厨:松林中燃起的柴火照进厨房,使人感到温馨温暖。远梦觉幽鸟:夜深人静时听到远处鸟儿的叫声。清神:精神清爽。把道书:读诵《道德经》。长歌云水外:唱着高亢的歌谣,声音飘荡在云水之外。长歌:放声歌唱。云水外:指云水之间。豪气:豪迈之气。不曾除:未曾消失。

【赏析一】

首句“少仲开先过宿山楼”,以王少仲之先到宿山楼为开端,点明题旨。王少仲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不仅以诗才闻名,还善于写山水田园风光。他写的很多山水田园诗都十分出色,如《宿山楼寄杜补阙》、《宿山观秋雨》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诗。此诗第一句用“开先”两字,表明他比杜甫更早来到宿山楼,也暗示了王少仲的先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王少仲先到宿山楼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要在那里作山水田园诗。

第二句“数过争悬榻”,承上启下,说明王少仲来宿山楼是为了写山水诗。“数过”是说王少仲不止一次地来到宿山楼,而“争悬榻”则表明他为了写诗,不惜与朋友争抢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王少仲对山水美景的喜爱,又表现出他为写诗不惜与人争先的精神。

第三、四句“乘闲就隐居,竹风披卧簟”,“竹风”指竹林中吹来的微风。这里用“竹风披卧簟”来形容王少仲在竹林中的凉爽感觉,同时也暗示他在这里得到了难得的休息和放松。“松火照山厨”,“松火”指烧松木取暖,“照山厨”则形容火光照亮了山间的厨房。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王少仲在山间茅屋中的宁静景象,又表现出他为写诗而乐于享受生活的态度。

第五句“远梦觉幽鸟”,意思是说当夜深人静时,王少仲忽然被远处的鸟儿叫声惊醒。这里的“幽鸟”指的是山林中的鸟儿,它们发出的叫声显得格外清晰、悠扬。这句诗既表达了王少仲在梦中被幽鸟叫声惊醒的情景,又暗示了他此时的心情非常宁静、愉悦。

第六句“清神把道书”,意思是说王少仲醒来后,精神变得非常清新,于是他坐下来读起了《道德经》。这里的“道书”是指道家的经典著作,它对于王少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句诗既表现了王少仲读书时专注的神情,又暗示了他追求道家思想的人生态度。

第七、八句“长歌云水外,豪气不曾除”,意思是说王少仲一边吟唱着高亢的歌曲,一边将歌声飘荡在云水之间。这里的“云水”指的是天空和水面,它们是诗人想象中的广阔空间。这句诗一方面描绘了王少仲唱歌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豪迈的性格特征。这两句诗既展现了王少仲诗歌创作的才华和激情,又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诗通过对王少仲来宿山楼写山水诗的描述,展现了他在山水间寻求灵感、抒发情感的过程。通过描绘他的言行举止、心境变化以及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诗人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既有才情又有豪情的诗人形象。同时,这首诗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