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鹤常过嵩少山,知君踪迹在其间。
科头醉卧三花月,不与长安贵客攀。

送吴明卿再谪睢阳司理笙鹤常过嵩少山,知君踪迹在其间。

科头醉卧三花月,不与长安贵客攀。

诗句注释与翻译

1. 第一句

  • 注释:笙鹤常过嵩少山。
  • 翻译:笙箫的鹤鸟常常飞过嵩山少室山。
  • 赏析:嵩山,古称“中岳”,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五岳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这里的“笙”指的是古代的乐器,而“鹤”则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之鸟,常用来象征长寿和高洁。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吴明卿再次被贬官至睢阳(今河南商丘)时,他仍然能够保持清高节操的期待。

2. 第二句

  • 注释:科头醉卧三花月,
  • 翻译:头戴布巾,沉醉于三花月夜之中。
  • 赏析:科头,即散乱头发,形容一种不拘小节、自然放松的状态。这里反映了诗人对吴明卿的深深理解,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同情和鼓励。同时,三花月暗示了时间是在夜晚,增添了一种静谧和深沉的气氛。

3. 第三句

  • 注释:不与长安贵客攀。
  • 翻译:不与长安的达官贵人交往。
  • 赏析:长安,指当时的首都,是政治中心。这里的“贵客”通常指地位高贵、身份显赫的人。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对吴明卿被贬后仍能保持自我、不被世俗所动摇的态度的赞赏。

综合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吴明卿再次被贬至睢阳的描述,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理解和祝福。诗中的“笙鹤常过嵩少山”不仅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面,还隐含着对吴明卿虽遭挫折但依然保持清高品格的赞美。“科头醉卧三花月”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对其人生境遇的理解与支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寥寥数语就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关怀和期望。这种表达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和深远意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在古代文学中,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