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安瞿生风骨殊,腾骧七尺非凡驹。
十龄下笔薄史汉,握中往往灵蛇珠。
而翁顷者遭羁绁,裹足洒泪来燕都。
九关峨峨森虎豹,白日朗照明区区。
肉刑末减逢汉主,槛车薰沐收夷吾。
岂为能言识黄雀,亦是精诚感白乌。
嗟哉瞿生孝且贤,珊瑚碧树谁不怜。
琅琊小令人伦鉴,倒屣为赋长离篇。
我苦十旬始休暇,不能罗致心茫然。
采衣持节即远道,青云干吕随行船。
匣中莲花光煜然,韬而不试神乃全。
用少正及中兴年,耸身玉立当云天。
遭逢不孤名下士,帝师当时亦孺子。
【注释】
齐安:地名。瞿生:指作者的朋友。风骨:指人的气概。腾骧:马昂首奔跑的样子,此处形容人志向高远。七尺:古代一尺约合今天0.3米。非凡驹:不是普通的马。十岁:年幼时期。握中往往灵蛇珠:比喻文思敏捷,能出口成章。灵蛇珠:比喻文章有神采。而翁顷者:而这位老人(指作者的朋友)。遭羁绁:遭受囚禁。裹足洒泪来燕都:裹足流泪而来京都。九关:指京城长安的九门。峨峨:高大的样子。虎豹:指宫廷中的守卫。肉刑末减:指汉武帝曾实行过残酷的刑法。汉主:指汉武帝刘彻。槛车薰沐收夷吾:用槛车和香草薰沐的方式收押了张汤。槛车:囚车的通称。夷吾:指张汤。精诚:忠诚之心。也是:连词,表转折,也是。黄雀:比喻贤人。白乌:指忠臣。
嗟哉:感叹词,表示叹息。孝且贤:既有孝心又有德行的人。《珊瑚碧树谁不怜》:珊瑚、碧树,指美好的东西,谁不爱惜?琅琊小令:指《长离怨》词。“琅琊”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籍贯,小令:词的小令。倒屣为赋:倒穿着鞋做赋。长离篇:乐府旧题,这里指赋《长别离》。苦十旬: 苦于十年的时间。罗致:聚集。采衣持节:指代帝王。即远道:就到远方去。青云干吕随行船:指被皇帝所任用。干吕:同“官”。青云:喻仕途升迁。干吕:官名。随行船:随从皇帝出行。匣中莲花光煜然:形容文才卓越,光彩照人,匣中,指笔袋。韬而不试神乃全:把文才隐藏起来,没有表现出来,神气才能得到保存。少正:指年轻的官员。中兴年:中年,指中书省官员。耸身玉立当云天:挺拔如玉,站立在云霄之上。云天:云彩天空。遭逢不孤名下士:遇到知遇之恩,没有感到孤单。不孤:不孤独。不独:不仅。下士:下级官吏。《帝师》: 指汉代董仲舒。当时亦孺子: 当时也是个孩子。孺子:小孩子。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春,当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任职,友人瞿生来京求官,作者赠诗以鼓励他,并表示自己愿意为之奔走效劳之意。
诗前半部分写瞿生少年时就有不凡才华,但命运多舛,屡遭厄运,作者则深为他抱不平;后半部写瞿生求官来到长安,作者则以自己的身世际遇相慰藉,并勉励他努力报国,不要辜负知遇之恩。
全诗结构谨严,层次分明,先扬后抑,曲折有致。开头四句写瞿生风骨奇伟,年少时即有非凡之才;接着写他在青年时期的遭遇;中间四句写瞿生求官来到京都,作者则寄以厚望;最后四句则是作者自叙其身世经历,勉励瞿生不要辜负知遇之恩。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许多有才学的人纷纷投书应举,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大多未能实现这个愿望,有的甚至终生潦倒困顿,郁郁不得志。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正直的士人便常常对那些落第的士子表示同情和惋惜,希望他们不要失意太久,早日振作精神,重新振翅高飞。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一次送别宴会上所作。瞿生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文人,但不幸屡试不第,于是前来求见知音寻求荐引。作者得知消息后,十分高兴,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激情和鼓励的赠别诗,以期激励瞿生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