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竹幽妍映雪清,春痕消尽粉痕轻。
帐中半落临溪影,邃里横吹《出塞》声。
晓色动愁香宛宛,夜魂追梦玉盈盈。
扬州赋咏谁能继,唯有当时水部名。

卢儒的《则学以昼索赋梅柳二首》是明代著名的诗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和赏析:

  1. 诗句解析
  • 近竹幽妍映雪清,春痕消尽粉痕轻:这句诗描绘了梅花与柳树在近竹林中的美丽景象。竹子的幽雅与梅、柳的艳丽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春日里,梅花的痕迹逐渐淡去,而柳树的新绿却更加鲜亮,仿佛是春天的最后余晖。
  • 帐中半落临溪影,邃里横吹《出塞》声:这句诗通过“帐中”与“邃里”两个空间的描述,展现了梅花与柳树的影子在溪边摇曳的景象。而“横吹《出塞》声”则可能是诗人想象中的笛声,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感。
  • 晓色动愁香宛宛,夜魂追梦玉盈盈:这句诗捕捉了梅花与柳树在清晨时分散发出的淡淡香气,以及夜晚月光下它们的影子如同美玉般明亮动人。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梅花与柳树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自然美景深深的眷恋。
  1. 译文注释
  • 则学以昼索赋梅柳(二首):这是卢儒的一首诗,共分为两首。
  • 近竹幽妍映雪清:形容梅花与柳树在靠近竹林的地方显得更加幽雅迷人。
  • 春痕消尽粉痕轻:描述春日里梅花与柳树的嫩绿色痕迹已经完全消退,只剩下淡淡的粉红痕迹。
  • 帐中半落临溪影:指在帐篷里可以隐约看到梅花与柳树的影子在溪流边摇曳。
  • 邃里横吹《出塞》声:在深邃的地方可以听到横吹的《出塞》乐曲声。
  • 晓色动愁香宛宛:清晨的色彩让人感到忧愁,但闻到梅花与柳树的香味却让心情稍微舒缓。
  • 夜魂追梦玉盈盈:夜晚的梦境中,仿佛看到了晶莹剔透的玉石。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与柳树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的魅力。特别是通过光影、色彩的变化,以及声音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 诗歌中的“帐中”、“邃里”等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表现手法,也使得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晓色动愁香宛宛”,“夜魂追梦玉盈盈”,这些充满想象的描绘,使得整首诗既有现实感,又不失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观。
  1. 评析
  •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既有细腻入微的刻画,又有丰富的想象力。
  •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梅花与柳树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1. 写作背景
  • 虽然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没有详细的资料记录,但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文人墨客的审美倾向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在明朝时期,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尤为兴盛,这也是这首诗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1. 文化背景
  • 梅花与柳树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这两种植物就常被文人墨客赋予各种象征意义,如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柳树则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因此,在这首诗中,梅花与柳树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
  1. 鉴赏
  •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象生动,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梅花与柳树的美丽风貌。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在结构上,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每句字数相同,音韵和谐。这种结构既便于朗诵,也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强。

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语言风格以及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其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诗篇,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哲思的艺术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