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应东井,天府擅西秦。
双阙南山下,千门渭水滨。
公卿畏主父,宾客慕平津。
方朔何为者,虚称避世人。
《长安道》
从长安到东边,神州大地应接东井;
从长安到西边,天府之地擅西秦。
双阙高耸南山下,千门临水渭水滨。
公卿皆畏主父之威,宾客皆慕平津之德。
方朔何为者,虚称避世人,
但凭才华求仕途,却因时事而自谦。
赏析:
这首诗是顾野王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汉乐府《横吹曲》为调,多描述了长安道上的景象和客子的感受。诗中描绘了长安道上的繁华景象,以及人们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长安道上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神州应东井”和“天府擅西秦”分别点明了长安的地理方位,并暗示了这里的政治和文化地位。长安作为帝国的首都,拥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同时也吸引了四方的人才来此发展。这里的“东井”和“西秦”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重要地区,强调了长安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第二句“双阙南山下,千门渭水滨”进一步描绘了长安的城市风貌。“双阙”指的是皇宫门前的两座高大的望楼,象征着皇权的象征。“南山”和“渭水”则代表了长安的自然景观,展现了长安的山水之美。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使长安成为了一个繁华而又美丽的城市。
第三、四句“公卿畏主父,宾客慕平津”揭示了长安的政治氛围。在这里,“主父”指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吕不韦,而“平津”则是汉代著名学者贾谊的号。这两句诗表达了长安城中的权力中心,公卿们畏惧主父的权势,而宾客们则仰慕平津的品德。这种对比反映了长安城中的权力斗争和道德风尚,也暗示了长安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政治氛围的地方。
第五、六句“公卿皆畏主父”,直接指出长安城的统治者——公卿们,都畏惧着权势赫赫的主父。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长安城中权力的集中,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的敬畏心态。同时,“宾客皆慕平津”则表明,尽管长安城充满了权力的斗争,但仍然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愿意前来寻求机遇,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平津。这不仅体现了长安的文化繁荣,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最后两句“方朔何为者,虚称避世人,但凭才华求仕途,却因时事而自谦”则是对那些试图通过虚名来逃避现实的人的讽刺。方朔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个人物,他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在长安城中引起了争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成功,反而因为时事而感到自惭形秽。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个人抱负和社会现实的反思,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长安道》通过对长安道路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唐代长安城的社会面貌,并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