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皎兮,于林之下。
白露未晞,薄言观者。
【注释】
皎:明亮。晞:干透。薄言: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观者:指观看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月出林下、白露未晞为背景,写景抒情。
首句“月出皎兮”,是起兴之语。皎洁的月光,洒在林中,树影婆娑,一片清朗。次句“于林之下”,承上启下,点明题意。“于”字,表明地点;“下”字,则表明时间。这两句诗,写出了月色和树影的和谐美,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层静谧的气氛。
第三、四句“白露未晞,薄言观者”,进一步描写景物。“白露未晞”与前二句相照应,说明时间已到白露时节,但秋意尚未十分浓郁。“薄言观者”,即“我来说说那些来观看的人”。“薄言”犹“云”,“观者”指作者自己。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白露季节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对观者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构思巧妙,层次井然。全诗共四句,前三句写景,末一句写情。前三句中,前两句写景,第二句承上启下,后两句写情。这样,全诗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既有动有静,又有声有色,既写了月色和树影的和谐之美,又写了观者的欢快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