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诏丰隆葬,濯龙既败渊。
何知草木紧,可是石金坚。
丘壑徒能尔,名山殊不然。
虫音成短世,羸雨饯苔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读焦桐山集赋得画堂留草本野竹淡时名寄柘乡诸友十三首》之一。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谁诏丰隆葬,濯龙既败渊。
- 谁诏:谁召唤,这里指是谁让丰隆去埋葬。
- 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常用以比喻有权势的人或事物。
- 葬:埋葬。
- 濯龙:传说中的水神,这里可能指的是被打败的龙。
- 既败渊:已经打败了深渊。
- 何知草木紧,可是石金坚。
- 何知:怎么会知道。
- 草木紧:草木都很紧张,这里形容草木因某种原因而显得格外紧密。
- 石金坚:石头和金子都坚硬无比。
- 丘壑徒能尔,名山殊不然。
- 丘壑:山丘和山谷。
- 徒能尔:只能这样。
- 名山:有名的山。
- 殊不然:并非如此。
- 虫音成短世,羸雨饯苔钱。
- 虫音:虫鸣声。
- 成短世:成为短暂的世界。
- 羸雨:瘦弱的雨,指春雨。
- 饯苔钱:给苔藓送钱(因为春雨滋润了苔藓,使其生长)。
接下来是译文:
谁召唤丰隆去埋葬,已经打败了深渊里的蛟龙。
怎么知道草木都这么紧?其实石头和金子都坚硬无比。
只是山丘峡谷显得如此而已,真正的好山却并非如此。
虫子的声音成了短暂的世界,瘦弱的春雨为苔藓送上了礼物。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丰隆、蛟龙等神话人物的形象,以及草木、石头、虫鸣等自然元素,展现了自然界的不同面貌和内在规律。同时,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