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祚东移不复还,诸天只在翠微间。
冥冥倒日鼋鼍窟,曲曲穿云虎豹关。
别院回廊深白昼,一尊流水注红颜。
登台月上歌钟满,谁念长吟未出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意,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然后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色特点和表达的情感,结合注释进行赏析。
飞来寺:位于浙江省天目山中天竺岭上,相传是南朝宋时僧人慧理所建,因山势突兀,如飞来之石而得名。延祚东移不复还:延祚,即慧理,南朝宋时僧人,曾住此寺。延祚东移,意谓他已离开了此地,不再回来。诸天只在翠微间:翠微,指山色青翠,也泛指山峰。佛家称天界为“诸天”。诸天只在翠微间,意为佛界的众生都在这青翠的山间。冥冥倒日鼋鼍窟:冥冥,昏暗貌。鼋鼍,指水生的龙蛇一类的爬行动物,这里借以形容山势陡峭幽深,好像一个倒扣的太阳。曲曲穿云虎豹关:虎豹关,指山势险峻。虎豹在山林中出没,所以用来形容山势像虎豹那样凶猛、威武。别院回廊深白昼:别院,指寺院内另设的庭院。回廊,回环曲折的走廊。深白昼,意谓寺院内走廊曲折幽深,到了正午时分,阳光也照不进来。一尊流水注红颜:一樽,指酒杯。流水,形容酒流得很快。红颜,指女子的容颜。意谓杯中清酒流淌如流水般快,而女子的美貌却依旧未老。登台月上歌钟满:登台,登上高处。月上,月亮升起。歌钟,指击鼓奏乐。意谓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寺中击鼓奏乐之声充满了整个夜空。谁念长吟未出山:谁?指谁能够想到我长年累月地在山中吟诵经文,但仍然不能出来。长吟未出山,意谓自己长年累月地在山中吟诵经文,但仍然不能出来。
【答案】
飞来寺
延祚东移不复还,诸天只在翠微间。
冥冥倒日鼋鼍窟,曲曲穿云虎豹关。
别院回廊深白昼,一尊流水注红颜。
登台月上歌钟满,谁念长吟未出山。译文
昔日的飞来寺,随着南迁的延祚不再回来,佛祖们只在翠微峰间的云雾里。
那冥冥中的日头就像倒扣着的太阳一样被山峦挡住了,那些曲折的山路上,虎豹关一样的险峻难行。
寺院内的回廊深处,当太阳升到正午,照得一片光亮,但酒还是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着;而那女子的美貌依然如同少女一般美丽。
站在高高的平台上,看着月光升起,寺院里的钟声四起,可是谁又会想到我长年累月地在山中吟诵经文,但仍然不能出来呢?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天目山期间。诗人在《寄裴处士》诗中说:“我生何为者,立事秋水边。”(《赠裴处士》)又说:“吾衰竟谁顾,世网久相婴。”(《赠裴处士》)可见诗人晚年厌倦仕途生活,退居林泉,过着隐逸生活。这首诗就是诗人在隐居天目山期间所作的一首咏物抒怀之诗。
首联“延祚东移不复还,诸天只在翠微间”,是诗人对延祚的描绘。延祚即慧理。据史载:慧理(487—556),南朝宋时僧人,原住天竺山灵鹫寺,与法献同师事昙摩耶舍。后至天目山东支的永安寺(在今浙江安吉境内)结庵而居。延祚是他在永安寺的号。当时朝廷欲请他出仕,他说“吾道成矣,身名俱泰,何劳圣朝!”便谢绝了,并把永安寺改名为“飞来”。
第二联“冥冥倒日鼋鼍窟,曲曲穿云虎豹关”,是写山中景观。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飞来山写得如诗如画,生动传神。诗人把群山比作“倒”的太阳和“穿”的云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群山的高耸入云、巍峨雄伟。又把群山比作“鳖”(鳖俗称龟)、“鼍”(鳄鱼)以及“虎”、“豹”,既写出了它们凶猛的特点,更表现出飞来山的奇特秀美。
第三联“别院回廊深白昼,一尊流水注红颜”,是写飞来寺内的景色。“别院回廊深白昼”,是写白天的景况:在别院的回廊下,阳光直射,照得十分明亮。“一尊流水注红颜”,是写傍晚的情景:当太阳落山后,夕阳的余晖洒在清澈的溪水上,把溪水映得通红,宛如一位美丽的少女。
最后一联“登台月上歌钟满,谁念长吟未出山”,是写诗人的感慨。诗人登上山顶,看到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寺内传来阵阵歌声,听到钟声悠扬响起,不禁感慨万分。然而自己长年累月地在山中吟诵经文,但仍然不能出来,心中十分惆怅。
这首诗语言朴素,意境幽远,富有哲理。诗人通过对飞来寺景物的描绘,抒发了隐逸山林时的感慨之情,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