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在吴城东,江头林木何青葱。
汾阳后人住林下,高堂不与时人通。
堂中慈母登寿考,八十春秋未为老。
簪中白发千丈长,镜里朱颜四时好。
降神之日近早秋,藕花风轻残暑收。
长筵广席盛罗列,驼峰凤髓皆珍羞。
贤子贤孙彩衣舞,玉树芝兰何楚楚。
座中贺客半诗人,琳琅大振珠玑吐。
酒酣笑指婺女星,共祝寿考还康宁。
瑶池蟠桃再结实,遐算直儗三千龄。
我与君家交最厚,南望乡山重回首。
安得还乡与寿筵,岁岁年年祝慈寿。
【注释】
吴淞江:今上海苏州河。
汾阳:唐代郭子仪,字汾阳,封汾阳王,故称汾阳后人。
寿考:指高寿。
簪(zān)中白发:用金簪插在头上。
朱颜四时好:形容人面常保持青春。
降神:古代祭祀时,巫师请神灵降临,以卜吉凶。此指祝寿仪式。
驼峰凤髓:都是美味佳肴。
玉树芝兰:比喻人品高尚。
座中贺客:座位上的人。
安得还乡:怎么能够回到故乡呢?
瑶池蟠桃: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花园里有一棵结了三千年的蟠桃树。
我与君家交最厚:我和你家交情最深厚。
重回首:再三回头。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母亲高寿之诗。全诗通过描绘母亲高寿后的美好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爱戴。
第一句“吴淞江在吴城东”,交代了母亲居住的地方是吴淞江旁的吴城。第二句“江头林木何青葱”,描绘了吴淞江边的林木茂密苍翠,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联主要描写了母亲居住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第三联“汾阳后人住林下,高堂不与时人通”,提到了汾阳王的故事,强调了母亲的高贵血统和地位。而“高堂不与时人通”则表达了诗人对母亲高傲性格的赞美。这一联进一步展现了母亲高贵、威严的形象。
第四联“堂中慈母登寿考,八十春秋未为老”,描述了母亲高寿的情景。诗人以“八十春秋未为老”来形容母亲年事虽长但精神矍铄,充满活力。这一联进一步突出了母亲健康长寿的形象。
第五联“簪中白发千丈长,镜里朱颜四时好”,描绘了母亲白发如雪、容颜依旧美丽的画面。诗人以“簪中白发千丈长”来形容母亲头发之长,“镜里朱颜四时好”则描绘了母亲容颜四季如春的美好形象。这两句进一步凸显了母亲美丽动人的气质。
第六联“降神之日近早秋,藕花风轻残暑收”,描述了母亲生日到来时的场景。诗人以“降神之日”暗示了母亲的生日,同时以“藕花风轻”形容夏日的气息渐散,暗示着秋天的到来。这两句既营造了庄重祥和的气氛,又表达了对母亲的生日的期待。
第七联“长筵广席盛罗列,驼峰凤髓皆珍羞”,描绘了母亲生日宴会的场面。诗人以“长筵广席盛罗列”形容宴会的规模宏大,菜品丰富;“驼峰凤髓皆珍羞”则描述了菜肴的珍贵美味。这两句进一步烘托了宴会的热闹和喜庆气氛。
第八联“贤子贤孙彩衣舞,玉树芝兰何楚楚”,描绘了家中子孙们穿着节日服饰欢舞的情景。诗人以“玉树芝兰”来形容他们的才情横溢,“何楚楚”则描绘了他们举止优雅、风度翩翩。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家庭和谐美满的景象。
第九联“座中贺客半诗人,琳琅大振珠玑吐”,描述了宴会上的宾客中有众多文人墨客。诗人以“琳琅大振”形容文房四宝等珍贵文物闪耀光芒;“珠玑吐”则比喻宾客们的才思敏捷、言辞华丽。这两句既展现了宴会的高雅氛围,又体现了诗人对文人们的赞赏之情。
第十联“酒酣笑指婺女星,共祝寿考还康宁”,描绘了宴会达到高潮时的情景。诗人以“酒酣笑指婺女星”来形容宴会中的欢快氛围;“共祝寿考还康宁”则是表达了对母亲长寿、健康的美好祝愿。这两句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第十一联“瑶池蟠桃再结实,遐算直儗三千龄”,描绘了母亲生日到来时的美好寓意。诗人以“瑶池蟠桃再结实”象征着家族繁荣昌盛;“遐算直儗三千龄”则是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和祝福。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歌的深层意蕴。
第十二联“我与君家交最厚,南望乡山重回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以“南望乡山重回首”形容自己在异乡思念家乡的心情;“我与君家交最厚”则是表达了对朋友情谊的珍视和感慨。这两句既展现了诗人的深情厚意,又为整首诗歌增添了一抹淡淡的乡愁色彩。
这首诗通过对母亲高寿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母亲的风采和家庭的幸福和睦。同时,诗中蕴含着对母亲深厚的敬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温馨和浪漫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