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道轻烟暖拍堤,春山障眼客魂迷。
野花不及垂杨色,并与茸茸缀马蹄。
【注释】
《下第出都呈南归诸友五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前五首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初春,时作者在长安应试失败后,被贬为太子詹事。后三首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冬末,时作者已离京南下。
这五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之作。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春郊景象。首二句,诗人从长安城北出发,一路行来,夹道两侧的杨柳、野草等景物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夹道”,指道路两侧。“轻烟”,形容柳絮飘飞的样子,即柳树吐絮的景象,亦称“杨花”。
第三句,“春山”,指夹道两旁的群山,山上郁郁葱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障眼”,指使视线受阻。“客魂迷”中的“客”字,指诗人本人。“客魂迷”就是“游子”的意思。“客魂迷”就是羁旅之人迷茫失神的状态。“客魂迷”即迷蒙一片。
第四句,“垂杨色”指的是垂杨枝条的颜色,即垂柳之姿。“不及”二字,说明垂杨之姿胜过野花,而自己却不如垂杨。“与”同“犹”,“并与茸茸缀马蹄”中的“茸茸”指的是草木茂盛,枝叶繁密的样子。“缀马蹄”是指垂杨枝条茂密,长满了马的双蹄。这里的“缀”,有“覆盖”之意。
第五、六句,写诗人离开洛阳后的情景。“下第”,指考进士落选。“南归”,指诗人回到南方故乡。“诸友”,指同乡好友。“五首”,是说共写了五首诗。“下第”、“南归”、“诸友”三词,点明诗人落第后的心情及回乡的情况,并表达了他希望与友人相聚的愿望。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春景的五绝小诗。诗中通过夹道垂柳与野花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