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暮雨透轻寒,落日扁舟系未安。
遥想故园春草色,只今犹作梦中看。
注释:风雨交加的天气,暮色中细雨飘洒透出一丝凉意;落日时分,小舟系在岸边还未安稳。
我遥想故园里春草的颜色,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诗。诗人在风雨之中,独自驾舟,望着天边渐渐西沉的落日,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他想象着故乡春天的草地应该是翠绿一片,但现在只能在梦中见到那些景色。这种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尽遐想,正是这首诗的情感核心。
风吹暮雨透轻寒,落日扁舟系未安。
遥想故园春草色,只今犹作梦中看。
注释:风雨交加的天气,暮色中细雨飘洒透出一丝凉意;落日时分,小舟系在岸边还未安稳。
我遥想故园里春草的颜色,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诗。诗人在风雨之中,独自驾舟,望着天边渐渐西沉的落日,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他想象着故乡春天的草地应该是翠绿一片,但现在只能在梦中见到那些景色。这种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尽遐想,正是这首诗的情感核心。
【注释】 索莫:寂寞。斋:书斋,指书房;也指僧舍。霏霏:细雨纷纷的样子。拂槛:掠过栏杆。飒飒:风声。定后:《金刚经》云:“色身无常,非我我所。”故定后者,指断除妄想、烦恼之身也。一榻:一张床。形影:指自己的身体,即身体的影子。相凭:相互依靠。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诗人在深冬寒夜中孤寂凄苦的诗作。 首联“索莫空斋里”写室内环境。“索莫”,寂静无声貌。空斋,即无人的书房。室内既无生人之喧嚣
冬日即事三首 其二 【注释】 闲算:闲暇中计算。今冬事:指今年的冬天发生的事情。蹉跎:虚度,耽误。似泛澜:好像在波浪上浮动。人情:世态人情。穷:困穷,走投无路。悟:觉悟。岁月:年岁,时间。病中看:因病而感到痛苦,也指因年老体衰而感到痛苦。冻屋:被冰冻的屋子。梅魂:梅花的精神。老:凋谢,凋零。荒斋:荒凉的书房。竹影残:竹子的影子已残缺不全,暗指人已经衰老了。潇潇:形容雨声细密连绵的样子
诗句解析 1. “共忆对床约” - 关键词: 对床、约 - 注释: 对床,意指两人相对而眠的床上;约,是约定之意。这句表达了与朋友共同回忆起过去深夜长谈的情景,彼此间的约定如同床铺一般安稳可靠。 2. “相忘岁月高” - 关键词: 相忘、岁月、高 - 注释: "相忘"表示彼此已经忘记了过去的友情;"岁月"指的是时间的流逝;"高"可能意味着某种地位或境界的提升。这句话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流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必须对整首诗的内容有清晰的理解,然后才能正确判断其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 题干“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学生的默读能力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这首诗的译文是:同公眉诸子游南岩,不可无兹游,危峦趣渐幽,涛声寒及夜;树色老宜秋,幻眼因高换,闲踪借景酬,胜朋殊解事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准确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所给的注释和赏析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考查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 “相逢问久游”的意思是:相逢时询问你长时间漂泊在外。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怀抱亦能幽”的意思是:胸怀也能变得深邃幽远。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注】樟树镇位于江西省,地处赣江中游,因盛产樟树而得名。 苦雨滞行舟:在大雨中滞留的船。苦,形容词,形容雨水大、时间长;滞,停留,耽搁。 江村信宿留:在江边的村庄里住了一晚。 市灯明岸际:晚上,江边路灯亮起时,照到岸边。 渔罟倚竿头:渔人在渔网旁靠着竹竿休息。 树色迷归梦,滩声响旅愁:树影摇曳着,让人迷失了回家的梦想;滩上水声潺潺,激起了旅途中的忧愁。 回看青湿处,千里暮烟浮:回头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夜宿黄岐山,看到僧人在山中打坐,因而有感而作。诗人以清幽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禅灯一室静,月影半山分。 首句“卧对才兹夕”,点明时间地点。诗人夜晚登临高高的黄岐山,只见山下一片漆黑,但山上却有灯光闪烁,这是寺庙里的僧人在打坐念经。次句“深心冥见闻”,写出了诗人的感受。他虽然身处黑暗之中,但却感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仿佛看到了世间的一切
【注释】 岭外:岭南,指今广东省一带。雪:指雪花。 经冬:经过冬天。 寒鼯(wū):一种生活在山间的动物,体形似松鼠而毛色较深。古树:年代久远的树木。 霜隼(sǔn):即雕,猛禽。掠:擦过。孤烟:指袅袅上升的炊烟。 摊书坐:摆开书本坐下看书。 拥褐眠:裹着粗布衣服睡。 空阶:空旷的台阶。 响败叶:落叶在台阶上发出声响。 遮莫:即使。晓风天:拂晓时清凉的风。 【赏析】
【解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江上》组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春天,当时杜甫因连年战乱漂泊在四川一带,与妻子儿女相离甚远。诗中通过描绘落花、夕霞、月色和云影等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怀。其中“烟开古岸翻残雪,燕落空庭溅舞衣”两句,写景细腻优美,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风吹万点树头稀”,起笔突兀,以落英缤纷的景象渲染暮春的景色。这一句中“万点”、“树头”是落英的密集程度,“风”
注释: 带露的桃花繁茂如树,含烟的柳条半堤垂挂,树林中光线散射远近,原野景色滋润高低。薄宦生涯如同鸡肋一样无用,浮生飘泊就像马蹄难以停息,朦胧残月的影子映衬出客思凄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的七言绝句。首句写景,以桃李的艳丽衬托出早行途中的景色之美;二句写意,借柳丝的柔美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句写光,用“林光”来表现早行的路途遥远和时间之早;四句写情,诗人感叹自己薄宦无成
注释: 风雨篇四首:指杜甫的《风雨》四首诗。这首诗是杜甫在战乱中流寓夔州所作,其中“风雨”指的是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 杨花飞尽散孤村,远客归思劳梦魂。 注释:杨花已经飘落,只剩下一个孤立的小村落,远离家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心情如同梦一样难以摆脱。 欹枕自怜春色晚,满江风雨一灯昏。 注释:我靠在床头自怜春天的景色已经晚了,满江的风雨使得一盏灯光显得昏暗。 赏析:
【注释】 《下第出都呈南归诸友五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前五首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初春,时作者在长安应试失败后,被贬为太子詹事。后三首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冬末,时作者已离京南下。 这五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之作。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春郊景象。首二句,诗人从长安城北出发,一路行来,夹道两侧的杨柳、野草等景物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夹道”,指道路两侧。“轻烟”,形容柳絮飘飞的样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内容整体理解,然后抓住重要诗句的理解,最后结合重点词句的手法和效果分析诗歌的感情。本题中“征鞍无处不飞沙,渐觉林光散晚霞”“去去燕云携满袖,行行岭月落谁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应着重理解其含义,同时注意关键词语“沙”“霞”“燕云”“月”。 【答案】 (1)征鞍:战马所骑之鞍,指战马。 沙:沙子,比喻风沙。 (2)霞
【注释】 风自萧颾雨自愁:萧颾,形容风声。颾,同“飕”,风声。杜甫曾用此词来形容风雨的声响。望来云气每疑秋:望来,即遥望,远望。云气,指云雾。杜甫诗云:“晚云都似雪”。杜甫在《晚晴》一诗中说:“晚景且不恶,已过三更好。”又云:“晚晴初起雨,云白乍低山。”“云气”一词,在此是比喻云雾。杜甫在《佳人》一诗中写道:“玉钗头上何菲薄?宝扇扑扑空翠色。”又云:“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又云
江风阵阵雨霏霏,满目浮云白日微。 尚忆联床旧有约,不知兹夕愿先违。 注释:江上刮着阵阵的风雨,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眼前只见一片白云,太阳也显得有些昏暗无力。还记得我们曾经一起在床上畅谈心志、约定将来,然而不知道今夜我的愿望已经违背了我们的心愿。 【赏析】 “江风阵阵雨霏霏”一句描写出江上的风雨交加,雨如尘,如雾,如丝,如烟,迷漫在江面上,笼罩在人们心头,使人感到朦胧迷茫。 “满目浮云白日微”
注释:画中的朱颜华发是真,还是假?野鹿无心芒履肥。我也曾沉迷于酒意,借君筇杖醉扶归。 赏析:诗题“题画”,即在图画上题写诗句。此诗为题画诗,描写一位老翁,他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依然饱满,他手持筇杖,行走在山水间,饮酒自娱,其乐融融。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