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园不是逃世,荷锸堪称达生。
喧寂都饶至理,醉醒各具深情。
【注释】六堂:指园林。即事:写眼前之事。
锸(chá):一种农具,形似锄头。达生:通达于生命的道理。
喧寂:喧闹与寂静。都饶:都包含。至理:最正当的道理。醉醒:醉酒之后和酒醒的时候。
赏析:此诗是诗人隐居园中所作。首联说灌园不是逃世,荷锸堪称达生,表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颔联说喧嚣与寂静都包含最正当的道理,酒醉醒来各有深情。尾联进一步强调了人生哲理和自然现象的关系。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灌园不是逃世,荷锸堪称达生。
喧寂都饶至理,醉醒各具深情。
【注释】六堂:指园林。即事:写眼前之事。
锸(chá):一种农具,形似锄头。达生:通达于生命的道理。
喧寂:喧闹与寂静。都饶:都包含。至理:最正当的道理。醉醒:醉酒之后和酒醒的时候。
赏析:此诗是诗人隐居园中所作。首联说灌园不是逃世,荷锸堪称达生,表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颔联说喧嚣与寂静都包含最正当的道理,酒醉醒来各有深情。尾联进一步强调了人生哲理和自然现象的关系。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注释】 索莫:寂寞。斋:书斋,指书房;也指僧舍。霏霏:细雨纷纷的样子。拂槛:掠过栏杆。飒飒:风声。定后:《金刚经》云:“色身无常,非我我所。”故定后者,指断除妄想、烦恼之身也。一榻:一张床。形影:指自己的身体,即身体的影子。相凭:相互依靠。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诗人在深冬寒夜中孤寂凄苦的诗作。 首联“索莫空斋里”写室内环境。“索莫”,寂静无声貌。空斋,即无人的书房。室内既无生人之喧嚣
冬日即事三首 其二 【注释】 闲算:闲暇中计算。今冬事:指今年的冬天发生的事情。蹉跎:虚度,耽误。似泛澜:好像在波浪上浮动。人情:世态人情。穷:困穷,走投无路。悟:觉悟。岁月:年岁,时间。病中看:因病而感到痛苦,也指因年老体衰而感到痛苦。冻屋:被冰冻的屋子。梅魂:梅花的精神。老:凋谢,凋零。荒斋:荒凉的书房。竹影残:竹子的影子已残缺不全,暗指人已经衰老了。潇潇:形容雨声细密连绵的样子
诗句解析 1. “共忆对床约” - 关键词: 对床、约 - 注释: 对床,意指两人相对而眠的床上;约,是约定之意。这句表达了与朋友共同回忆起过去深夜长谈的情景,彼此间的约定如同床铺一般安稳可靠。 2. “相忘岁月高” - 关键词: 相忘、岁月、高 - 注释: "相忘"表示彼此已经忘记了过去的友情;"岁月"指的是时间的流逝;"高"可能意味着某种地位或境界的提升。这句话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流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必须对整首诗的内容有清晰的理解,然后才能正确判断其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 题干“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学生的默读能力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这首诗的译文是:同公眉诸子游南岩,不可无兹游,危峦趣渐幽,涛声寒及夜;树色老宜秋,幻眼因高换,闲踪借景酬,胜朋殊解事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准确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所给的注释和赏析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考查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 “相逢问久游”的意思是:相逢时询问你长时间漂泊在外。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怀抱亦能幽”的意思是:胸怀也能变得深邃幽远。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注】樟树镇位于江西省,地处赣江中游,因盛产樟树而得名。 苦雨滞行舟:在大雨中滞留的船。苦,形容词,形容雨水大、时间长;滞,停留,耽搁。 江村信宿留:在江边的村庄里住了一晚。 市灯明岸际:晚上,江边路灯亮起时,照到岸边。 渔罟倚竿头:渔人在渔网旁靠着竹竿休息。 树色迷归梦,滩声响旅愁:树影摇曳着,让人迷失了回家的梦想;滩上水声潺潺,激起了旅途中的忧愁。 回看青湿处,千里暮烟浮:回头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夜宿黄岐山,看到僧人在山中打坐,因而有感而作。诗人以清幽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禅灯一室静,月影半山分。 首句“卧对才兹夕”,点明时间地点。诗人夜晚登临高高的黄岐山,只见山下一片漆黑,但山上却有灯光闪烁,这是寺庙里的僧人在打坐念经。次句“深心冥见闻”,写出了诗人的感受。他虽然身处黑暗之中,但却感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仿佛看到了世间的一切
【注释】 岭外:岭南,指今广东省一带。雪:指雪花。 经冬:经过冬天。 寒鼯(wū):一种生活在山间的动物,体形似松鼠而毛色较深。古树:年代久远的树木。 霜隼(sǔn):即雕,猛禽。掠:擦过。孤烟:指袅袅上升的炊烟。 摊书坐:摆开书本坐下看书。 拥褐眠:裹着粗布衣服睡。 空阶:空旷的台阶。 响败叶:落叶在台阶上发出声响。 遮莫:即使。晓风天:拂晓时清凉的风。 【赏析】
【解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江上》组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春天,当时杜甫因连年战乱漂泊在四川一带,与妻子儿女相离甚远。诗中通过描绘落花、夕霞、月色和云影等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怀。其中“烟开古岸翻残雪,燕落空庭溅舞衣”两句,写景细腻优美,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风吹万点树头稀”,起笔突兀,以落英缤纷的景象渲染暮春的景色。这一句中“万点”、“树头”是落英的密集程度,“风”
注释: 带露的桃花繁茂如树,含烟的柳条半堤垂挂,树林中光线散射远近,原野景色滋润高低。薄宦生涯如同鸡肋一样无用,浮生飘泊就像马蹄难以停息,朦胧残月的影子映衬出客思凄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的七言绝句。首句写景,以桃李的艳丽衬托出早行途中的景色之美;二句写意,借柳丝的柔美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句写光,用“林光”来表现早行的路途遥远和时间之早;四句写情,诗人感叹自己薄宦无成
【注释】 六堂: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颠须从众呼应:指人须顺从众人。 热:指炎热。 因人转移:由他人而改变。 此意:指这种态度。 非关傲俗:不是表示自视清高,不与世俗为伍。 癖性:癖好。 医:治疗。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于“六艺”的态度,表达了他随波逐流,不与世俗相争的思想。 首句“颠须从众呼应”,是说在人世间,必须随大流,顺应潮流。“热不因人转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内容、情感、手法、语言等;然后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具体诗句,联系作者身世和创作背景来分析。此诗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往迹悠悠几许”,诗人追忆往昔,思绪万千。“浮生攘攘何心”,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 【答案】 瞻六堂即事十首 往迹悠悠几许,浮生攘攘何心? 无边树色远近,不尽溪流浅深
【注释】 瞻:看。即事:眼前之事,这里指眼前的景物。六堂:古代天子、诸侯所居的府第。此诗为作者在六堂中的所见所感而作。陋室:狭小简陋的居室。几(jī):一种小桌子。幽花:幽雅美丽的花。惬(qiè)衷:内心喜悦、畅适之意。痴人:痴呆的人,这里比喻自己。雅福:高雅的福分,这里指清静闲适的生活。同:一起。清梦:清静美好的梦。问谁:有谁?清梦能同:谁能与我共同享受这宁静美好的梦境呢?赏析
瞻六堂即事十首 香焚一室宜静,月到中庭渐幽。 蝶梦初生榻上,莺声忽过枝头。 注释:在香炉前焚香,让整个房间都弥漫着香气,这会让环境显得更加安静。月光洒进庭院,使得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加幽深。蝴蝶刚刚在榻上开始做梦,突然一只小鸟的声音从树枝上传来,打破了这个宁静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夜晚场景,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诗人通过观察和想象,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氛围
瞻六堂即事十首 罗万杰创作赏析 诗中描绘的是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宁静的夜晚,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生命的宁静与和谐。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清宵静几相对,落日茅檐自闲”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瞻六堂即事十首 有树偏宜水映,无花不傍栏开。 香残偶值僧去,茗熟恰逢客来。 注释: 1. 有树偏宜水映:这里的“有树”指的是树木,而“水映”则意味着在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 2. 无花不傍栏开: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没有花朵不靠着栏杆开放。也就是说,只要有花的地方,都会有栏杆的存在,让花朵得以绽放。 3. 香残偶值僧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花香已经渐渐消失时,偶然遇到了一个和尚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