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卧邻家瓮底来,醒时何似醉时佳。
行藏敢道慕嘉遁,疏懒不妨同打乖。
绿竹丛中拉嵇阮,碧桃开处拍洪崖。
纷纷尽与鸿毛等,世事凭君莫介怀。
【注释】
①“曾”:曾经。
②瓮(wèng)底:指陶罐的底,陶罐多用来储存或盛放酒。
③嘉遁:指隐居。
④疏懒:怠慢,懒散。同打乖:指随遇而安。
⑤嵇阮:指嵇康和阮籍。
⑥洪崖:指汉代隐士洪君业,传说他在碧桃树下弹琴。
⑦鸿毛:比喻轻贱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咏怀自况的小诗。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与对归隐的向往,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恬退自适的人生态度。
其一
首句“曾卧邻家瓮底来”,是说自己曾像陶渊明一样,在陶壶里醉酒后,躺在陶罐的底部醒来。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厚的意蕴。陶渊明曾在陶壶里醉酒后,躺在陶罐的底部醒来,这一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而作者通过“曾卧邻家瓮底来”这句话,巧妙地将自己与陶渊明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次句“醒时何似醉时佳”,是说当人清醒时,又怎么能够比得上沉醉时的美好呢?这句诗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慨。人在清醒时,往往会面临各种压力和困扰,难以找到快乐和满足感。而当沉浸在酒精之中时,人们往往能够忘记所有的烦恼,享受那份独特的快乐和满足。因此,这一句诗实际上是在感叹自己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只能通过饮酒来暂时逃避现实。
第三句“行藏敢道慕嘉遁”,是说自己虽然不敢效仿陶渊明那样隐居山野,但也不敢苟且偷生,只求得过且过地度过一生。这句诗表明了作者虽然不愿意放弃追求理想,但却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他明白自己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远离尘世,于是只能选择一种相对中庸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没有完全逃避现实,也没有盲目追求理想,体现了他对现实的妥协和对理想的执着。
第四句“疏懒不妨同打乖”,是说即使自己有些懈怠懒散,也无所谓,只要随遇而安就好。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他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顺其自然,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和规则。只有放下心中的负担和压力,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态度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五、六句“绿竹丛中拉嵇阮,碧桃开处拍洪崖”,是说自己喜欢在绿竹丛中寻找嵇康和阮籍的身影,也在碧桃盛开的地方弹奏一曲《洪崖》。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古代文化中,嵇康和阮籍都是被尊称为清高的隐士,他们的行为和作品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而“拉嵇阮”则暗指自己愿意追随他们的脚步,过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而“拍洪崖”则是说自己在桃花盛开之时,也会像洪崖先生那样弹奏一曲高妙的乐曲,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第七、八句“纷纷尽与鸿毛等,世事凭君莫介怀”,是说世间的一切纷扰都如同鸿毛一般微不足道,世事纷繁复杂,你只需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世间的一切纷争和变化都是短暂的、微不足道的,不必过于在意。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迁。这两句诗也是对读者的一种提醒和鼓励,希望他们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整首诗以咏怀自况为主,通过对陶渊明、嵇康、阮籍、洪崖等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看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困惑。然而,尽管诗人身处乱世,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