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萧萧练影寒,梦随天仗忆和鸾。
香飘阁道曾骖辇,觞罢瑶池未解鞍。
谁信沐猴能却疾,自怜良圉未加餐。
瘦来汗沫还流赭,怪杀孙阳会遇难。

【注释】

苜蓿:一种植物,即豆科的苜蓿属。

萧萧:形容马的声音。练影寒:指月光如洗。

梦随天仗忆和鸾:梦中跟随天上的仪仗队伍,想起当年曾与鸾凰共舞(鸾和凤凰都是神话中的吉祥鸟)。

香飘阁道曾骖辇:曾经在宫门楼阁间香气四溢(骖辇为古代帝王车驾前侍从),陪皇帝乘辇游历。

觞罢瑶池未解鞍:饮酒完毕,还未回到宫中的玉液池(饮宴结束)就卸掉了马鞍。

沐猴:猕猴,因猕猴爱耍滑头、好模仿人而称“沐猴”。

良圉:良马,指良马厩中豢养的马匹。

瘦来汗沫还流赭:病后消瘦,汗水和泥土混杂成褐色。流赭,指汗水和泥土混合而成。

怪杀孙阳会遇难:真是奇怪啊!孙阳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相马专家,他善于识别千里马。这里的孙阳指的是相马专家,会遇难则是指相马有误。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写病马,颔联写良马,颈联写劣马,末联写相马专家的失误。全诗以病马为中心,通过对比,写出了各种马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不同类型、不同性格马匹的不同看法及感情态度。

这首诗是借物抒情,寄慨抒怀之作。诗人在诗中借病马抒发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之情。

首句写病马。开头一句,先点明“病”,次句才说出“梦随天仗忆和鸾”的话,这就突出了病马的“病”字;三、四两句进一步写病马的情状。“练影寒”三字,不仅表明时间已晚,而且暗示出病马瘦骨嶙峋,形销骨立。“梦随天仗”,说明它曾梦见自己跟天上的仪仗队一起出行,而“和鸾”两句则说明它曾同鸾凰一样自由地翱翔云霄,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但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如今它只能在月明星稀之夜,伴随着清冷的风声,默默地思念着往日的情景。

第二句,诗人把笔墨由马身上转向人世间。“香飘阁道曾骖辇”,写的是良马曾经在宫殿门前的廊檐下奔驰,其香气随风飘荡,使殿阁里的人们都闻到了它的芬芳。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良马的骏美之态,又反映了良马受到人们的珍爱与宠幸。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接着写第三句:“觞罢瑶池未解鞍”。良马在宴会结束后,虽然已经卸下了华丽的鞍具,但还没有回到宫中的玉液池去休息呢!这里,“玉液池”既是用典,也暗含着一个美人的名字;这个美人就是《史记·陈丞相世家》里提到的灌婴,他曾任齐王太傅,封武城侯,食邑于汝阴,故称为“灌婴”。灌婴在汉文帝时曾担任过中大夫,后来被封为汝阴侯。灌婴为人忠厚老实。有一次他驾车送文帝回宫,途中遇到一老妇人坐在路边哭泣。文帝问是怎么回事。灌婴说:“老人哭得很悲痛,一定是她的儿女死了。”文帝听了很不高兴。灌婴解释说:“我听说老而无妻的人叫鳏夫,老而无子的人叫寡母,他们之所以要哭,是因为想让他们的儿子或女儿回来。现在陛下贵为天子,却无子女,这不是您所应有的。”文帝听了,觉得十分惭愧,便下车向老人表示歉意。后来文帝又多次到他的家里去看望这位寡母。由此可见,灌婴是一个淳朴忠厚的君子。所以诗人用“觞罢瑶池未解鞍”这句诗来比喻良马虽已回到宫中,但尚未卸去华丽的鞍具,从而表现出良马受到的珍爱。

第三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又把笔锋一转:良马刚刚卸了华丽的鞍具,还没来得及歇息就又被拉出去参加宴会了。这里诗人运用了“渴骥枥上思奔波”的典故。据《战国策·楚策四》:宋康王喜欢听乐师鼓瑟,每次听到得意处都忍不住要击拍起舞。有一次他让乐师击磬(一种打击乐器),而乐师却故意敲错音调。康王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乐师回答说:“臣闻臣之所闻,臣未尝敢以二事闻之于王:填然鼓琴(弹琴),明足以察秋豪之末,听足以治钟鼓之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就是说乐师虽然精通音乐,但却不敢在君主面前奏乐,因为怕乐音太大惊扰了君主的视听;同样,良马虽然受到宠爱,但却不能任意驰骋,因为怕惊扰了主人的安宁。所以诗人用“渴骥枥上思奔波”这句话来比喻良马虽然受到宠爱,但却不能任意驰骋,只能被迫参加宴会。

第四句紧承上句而来。前面诗人说良马被强迫参加宴会而不能尽情奔跑,这一层意思是说良马尽管有志于奔突四方,但可惜的是它没有遇到合适的机遇,因此只好空怀壮志。然而良马毕竟是良马,它并不甘于平庸,所以最后又来了个转折:“自怜良圉未加餐!”良马虽然不能驰骋四方,但它毕竟还是良种马,应该能够吃饱肚子,不至于挨饿受冻,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这几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愤激不平,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遭遇不幸的哀怨和愤懑。

第五、六两句紧承上面两句而来,诗人又从良马的角度出发来写它的命运。“谁信”“自怜”这两个词分别呼应前面的两个疑问句。“沐猴”在这里是比喻那些貌似精明强干而又愚蠢无知的人。他们往往善于投机取巧,善于钻营取利,而不懂得真才实学的重要。他们虽然能混得一时的地位,但却终究不会长久。《庄子·逍遥游》里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列子·汤问》里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些都是比喻那些短命的人或事物。这里,诗人借用了这两个典故来说明那些貌似精明强干却又愚蠢无知的人最终是得不到善终的。

“自怜”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良圉未加餐”是说良马厩中豢养的马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饲养。良马厩是汉代皇宫的马厩名称。汉宣帝时大臣郑崇曾上书请求废除肉刑,并建议在皇宫内设置五经艺校,以便教育太子。他说:“伏见宫馆厩舍可缮治者甚多。”可见当时的皇宫是相当宏伟壮观的。良马厩的规模也一定不小。但是,良马厩中的马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饲养,这当然是令人感到遗憾的。然而更令人遗憾的是那些不辨是非、不识大体的人竟当权作主,致使一些本来可以为国家效力的好马被当作无用之物而遭到淘汰。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感慨:“自怜良圉未加餐。”

最后两句紧承上两句而来,诗人再次从良马的角度出发来写它的命运。前面已经说过“自怜”,这里是说良马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悲伤。诗人在这里使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左传·襄公十四年》里提到的“吴大饥,饥者过半……乃谋弃舟焉河上”,意思是吴国大饥荒的时候,灾民中有一半人饿死了,于是他们商量着放弃渡船到河上去。二是《战国策·燕策四》里提到的“齐人有欲金者”,意思是齐国有个财迷心窍的人,他想要把金子炼成银子,结果弄得家破人亡。这两个典故都用来说明当时朝廷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疾苦的状况。由于朝廷政治黑暗,使得像良马一样有志于驰骋四方的良马也得不到正确的使用。因此诗人最后发出感慨:真是怪哉!像孙阳那样善于鉴别千里马的神医,竟然也会上当受骗!

这首咏物诗在艺术构思上别具匠心。全诗以病马为中心,通过比较、对照,写出了各种马的特点。诗人通过对病马的描写和议论,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借病马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借病马讽刺了那些貌似精明强干而又愚蠢无知的人;借病马批评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赏析2】

病马二首其一

病骥 其二

译文

其一:

病马在夜色中徘徊不定,

梦中还想着与鸾凤一同飞翔。

那香飘阁道的景象,

早已成为往昔的美好回忆。

其二:

病马瘦弱不堪,

汗沫沾染了尘土。

谁能相信那些猴子般的家伙

能摆脱困境而逃脱灾难?

瘦下来,汗泥与土杂合成赭色。

真是怪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