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佳山入梦时,小桥三峡水迟迟。
重经祠下诸贤讶,忽到峰前五老知。
无复旧人空旧榻,几多新树漫新枝。
萍蓬踪迹浑堪慨,徙倚巴山有所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要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本题中“梦游白鹿书院时癸亥八月十有三日也”中的“时”“是月”是关键词;“小桥三峡水迟迟”中的“小桥”是关键词;“重经祠下诸贤讶”中的“祠”“旧人”“新树”是关键词;“萍蓬踪迹浑堪慨”中的“萍蓬”“踪迹”是关键词;“徙倚巴山有所思”中的“巴山”是关键词。考生在赏析时,要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考生可以从诗眼(重点词)、诗中意象、诗人情感等角度展开分析。如对“梦游白鹿书院”一句,可从诗人的梦境入手来赏析,也可从书院的景物入手来赏析。考生在作答时应先指出该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其作用,最后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
译文:
梦中进入白鹿书院,是在癸亥年八月十三日。
哪里的山入梦,梦中的小桥流水,久久地停流着。
经过祠堂时,众贤惊讶于我的到来,忽然来到山峰之前,见到五老峰。
没有旧时的人空留旧座,许多新树漫生新枝。
像浮萍一样漂荡无定地四处飘泊,只能徒然地凭倚着巴山而有所感怀。
注释:
①梦游白鹿书院:指作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读书。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因唐李渤曾隐居于此,遂建学馆,故名白鹿洞书院。宋真宗咸平二年(959)赐书额。②癸亥:天干第三位,即干支历法中年份排列第九位的年份。③八:古代年龄的虚数词。三十为半百,六十为古稀。这里泛指老年时代。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归隐后所作,抒发了作者晚年退居山林时的感慨之情。全诗写景、抒情、议论、想象交织在一起,构思新颖巧妙,情致幽深隽永。
开篇以“梦游”“时”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梦境的缘由。接着描写梦游的所见所闻,“何处佳山入梦时”,这是梦中进入白鹿书院时的情景。首联写梦游白鹿书院,是作者晚年退居山林时的感慨之情。全诗写景抒情议论想象交杂在一起,构思新颖巧妙,情致幽深隽永。
第二颔联“重经祠下诸贤讶”“忽到峰前五老知”。“诸贤”指在祠中讲学的学者。“五老峰”在江西庐山西北,因山上有五座峰岩并立而得名。“重经祠下诸贤讶”,“诸贤”既指白鹿洞书院中的学者,又包括自己。“诸贤讶”是说他们对于自己的到来感到惊讶。“忽到峰前五老知”,“五老”也是指五座山峰。“诸贤讶”是说他们对于自己的到来感到惊讶。“五老”是指五座山峰。
颈联“无复旧人空旧榻”,意思是没有旧时的人空留旧座,许多新树漫生新枝。“无复旧人空旧榻”,意思是没有旧时的人空留旧座。“几多新树漫新枝”,意思是许多新树漫生新枝。
尾联“萍蓬踪迹浑堪慨”,意思是像浮萍一样漂荡无定地四处飘泊,只能徒然地凭倚着巴山而有所感怀。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梦游白鹿书院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