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如墨翳中天,宝镜空矜此夕圆。
巽二有知能净扫,万方何处不婵娟。

乱云如墨翳中天,“乱云”指的是天空中乌云密布的景象,暗示着天气的不明朗或心情的烦乱;宝镜空矜此夕圆。宝镜指的是明亮的月亮,这里用来形容中秋之夜月亮的皎洁明亮;巽二有知能净扫,万方何处不婵娟。巽二可能是指风神,有知指的是有知觉,能净扫指的是能够将杂乱无章的东西清扫干净,这里比喻风神能够扫除世间的一切烦恼和忧愁

  1. 诗句注释
  • “乱云”指的是天空中乌云密布的景象,暗示着天气的不明朗或心情的烦乱。
  • “宝镜”指的是明亮的月亮,这里用来形容中秋之夜月亮的皎洁明亮。
  • “巽二有知”中的“巽二”指风神,有知指的是有知觉,能够理解并感知万物的存在。
  • “能净扫”中的“净扫”意味着扫除一切杂念,清除心灵上的困扰。
  • “万方”泛指天下、全国。“何处”表示没有地方。“不婵娟”则表示没有不美丽的,这里强调无论何处,都有美好的景象存在。
  1. 赏析
  • 诗人通过描绘中秋望月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他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月亮的皎洁与夜空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赏月诗,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感悟。
  • 从艺术角度看,诗歌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1. 创作背景
  • 根据董必武先生在1947年9月29日创作的《中秋望月》来看,这首诗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由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写。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国难当头,诗人通过望月这一传统节日,寄托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与对革命成功的期盼。
  •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诗人借助中秋佳节这一传统节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坚持信念,迎接胜利的到来。

通过对《中秋望月》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董必武先生的诗歌创作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和自我感受的方式,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的团聚时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