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华西幸拥戈兵,突兀睢阳守汉旌。
信有刚肠支百战,不将枵腹弃孤城。
涛声似写江淮恨,庙貌真悬旅客情。
倚剑为君歌易水,萧萧风雨海门生。
【注释】
翠华:指皇帝的仪仗,也借指皇帝。西幸:指西巡。拥戈兵:指军队。突兀:形容睢阳守将李愬(sù)孤城不降的英武姿态。信:确实。刚肠:指刚毅的肠子,这里指人的意志、性格。支:支持。枵腹:空肚子。弃孤城:抛弃城池。涛声:水波的声音,这里比喻战乱时人民的呻吟声。江淮:长江和淮河。写:表现,写出。客情:游子的思乡之情。倚剑为君歌易水:在易水边为国君送行,作歌壮行。萧萧风雨海门生:萧萧,风声,风吹草木的声音。海门山,山名,在今江苏省泰县东南。生,生长,这里指风雨中吹拂。【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对唐末农民起义英雄李愬孤城不降的歌颂,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思想,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首联写景起兴。“翠华西幸”,写唐僖宗逃难到四川,途中有一支仪仗队护卫着皇帝,一路上旌旗招展,气势不凡;“拥戈兵”,写这支仪仗队伍是武装护送皇帝的队伍。“突兀睢阳守汉烽”,写睢阳守将李愬孤军坚守城池不投降的情景。“突兀”两句用典,“汉烽”即汉朝的烽火台,相传为汉武帝刘彻为了监视匈奴的动向而设置的。“突兀”句写李愬孤军坚守城池的英勇姿态。
颔联写赞李愬的气概,赞扬他的坚贞不屈的精神。“信有刚肠支百战”,“信”,确实;“刚肠”,刚毅的肠子,指人的意志、性格;“支”,支持;“百战”,多次打仗。意思是说,我确实相信李愬将军有着刚毅的肠子,能够支撑起多次战斗的胜利。“不将枵腹弃孤城”,写李愬将军宁死不屈的精神,他宁可自己肚里没有食物,也不放弃孤城。
颈联写李愬的忠烈精神感动了人们,使他们思念李愬,怀念李愬。“涛声似写江淮恨”,写李愬将军守卫城池的时候,江水激流的声音就像江淮百姓所发出的怨恨之声一样。“庙貌真悬旅客情”,意思是说,李公祠庙的景象,就像悬挂在远方游人心中的思乡之情一样。“涛声”两句用典,《晋书·谢安传》:“谢安年少时,好箸围棋。……俄而雪骤下,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子胡儿曰:‘兄雅意故不恶’,安遂命酌酒对之,四坐一时咏叹。”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来写李愬将军守卫城池时的威武形象。
尾联写李愬将军的忠烈精神感动了人们,他们怀念李愬,怀念李愬。“倚剑为君歌易水”,意思是说,我在易水边为国君送行,唱着这首慷慨悲歌来激励士气。“萧萧风雨海门生”,意思是说,在海门山的风雨中飘荡起来,像在哭泣一样。这两句用典。据《史记·刺客列传》载:“豫让事中行主父以报襄子,及中行战败,襄子走入圃田之事,豫让自屠,以灭其名。”《史记·吴王濞传》:“……使吴王得无闻于天下。”这里的“海门”是指吴国的门户,这里借代指易州。“海门生”,意思是说风雨中吹拂的是李愬将军的忠魂,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忠心。全诗以赞颂李愬将军的功绩为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