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击剑酒杯深,极浦维舟风雪阴。
积水不堪连暮色,归鸿应是带春音。
云霄献纳升东观,泉石栖迟别故林。
共道孙弘工射策,莫令经术负初心。
【注释】
(1)送许仲贻赴举: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去应科举考试。
(2)高亭击剑酒杯深:在高高的亭台之上,两人挥舞宝剑畅饮,酒杯中的美酒深沉。
(3)极浦维舟风雪阴:到了尽头的湖边,只能看到风雪交加的寒冷景象。
(4)积水不堪连暮色:积水中的景象,难以承受天色将晚的沉重。
(5)归鸿应是带春音:归去的鸿雁,应该带着春天的消息归来。
(6)云霄献纳升东观:在朝廷之上献上自己的主张,并被提拔到高位。
(7)泉石栖迟别故林:在山水之间休息,告别了旧时的地方。
(8)共道孙弘工射策:大家都称赞孙弘擅长答题。
(9)莫令经术负初心:不要让经学之术辜负了自己的初衷。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送别之时,既希望友人在仕途上能够大展宏图,又担心友人在官场上不能正确对待功名利禄,因而写下这首赠别诗,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关切之意。
首联:“高亭击剑酒杯深,极浦维舟风雪阴。”写饯别宴会的场景。高高的亭台上,两人挥舞宝剑饮酒作乐,酒杯里的美酒深沉,而远去的朋友乘船离去,只见风雪交加的寒冷景象。这里,诗人用“击剑”“酒杯”等词,渲染出一种豪情逸兴的氛围,使送别之情显得更为浓烈。“高”“深”两字不仅描绘出了宴会的场面,也暗示了宴会的气氛——热烈、兴奋。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诗人紧接着笔锋一转,从宴会场面转到送别之地——岸边。此时,正值暮色苍茫之际,远处只有风雪的低鸣。“积水不堪连暮色”,诗人用一个“堪”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惆怅和无奈之感。这里的“暮色”并不是指日暮时分天边的红霞或者夕阳西下,而是泛指整个傍晚的景象。诗人以“不堪”二字来形容,表现了对友人远行时的担忧和不舍之情。
颔联:“积水不堪连暮色,归鸿应是带春音。”诗人继续描写送别之地——岸边的景色。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不禁想起了古人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然而此刻的落霞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的风雪和茫茫的水面。诗人用“归鸿”来点明时节,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这里的“归鸿”不仅仅是指鸿鹄鸟回归故乡的情景,更是暗喻着远方的友人即将踏上归途,开始新的生活。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友人未来的祝愿。“应是带春音”,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音”赋予了飞鸿,使得整个诗句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同时,这也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气息,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颈联:“云霄献纳升东观,泉石栖迟别故林。”诗人继续描写送别之地——岸边的景色。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挥剑畅饮、豪情满怀的少年,而是变得沉稳内敛、深思熟虑的中年人。他站在岸边,眺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为友人能够在朝廷上施展才干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也为友人可能会因为追求名利而失去自我而感到担忧。因此,他决定要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献给朝廷,希望能够得到赏识并被提拔到高位。这里的“东观”指的是朝中重臣所居住的地方,而“泉石”则是指隐居山林的地方。这两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官场和官场之外的世界,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展现了自己在官场与江湖之间的矛盾心理和挣扎。
尾联: “共道孙弘工射策,莫令经术负初心。”诗人在送别之时,不仅关心友人的前程命运,还不忘规劝友人不要辜负自己的初心。在这里,诗人借用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孙弘的故事来作为警示。孙弘曾经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迷失方向,反而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诗人用“莫令经术负初心”这句话来告诫友人,不要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更不要让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受到玷污。这里的“经术”指的是儒家的学问和道德规范,而“初心”则是指最初的理想和信念。诗人通过这样的规劝,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和期望,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
整首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四句主要描绘了送别场景和送别的环境氛围;中间四句则转入送别之人的内心深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和对其前程命运的担忧;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