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逆旅是馀晖,况复圭峰入望微。
岣嵝影分红艳冷,太行风定绿芜肥。
千家掩映卿云密,一度烽烟过客稀。
此去武陵溪较近,棘津疑有钓鱼矶。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庶创作的。黄庶(1054年-1123年),字师汉,号东山野逸,福建莆田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第一联:

  • “惊心逆旅是余晖”: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看到夕阳西下的景象时内心的惊喜与感慨。逆旅指旅途中遇到的困难或挑战,余晖则是指夕阳的余光,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 “况复圭峰入望微”:在这里,“圭峰”是指位于江西九江的庐山,是诗人经常前往游览的地方。而“入望微”则形容诗人在傍晚时分站在高处远眺时,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
    第二联:
  • “岣嵝影分红艳冷”:这句诗中的“岣嵝”指的是江西吉安吉州境内的一座山峰,而“红艳冷”则形容了山上的红叶在晚风中摇曳的景象。这里通过对比手法,将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红叶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
  • “太行风定绿芜肥”:这里的“太行”也是一处地名,指的是位于河北西部的一条重要山脉。而“绿芜肥”则是形容太行山上草木茂盛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太行山的壮丽景色,表达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第三联:
  • “千家掩映卿云密”:这句话中的“卿云”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名,这里用来比喻云雾缭绕的景象。而“千家掩映”则形容了众多房屋在云雾中的朦胧身影,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祥和的感觉。
  • “一度烽烟过客稀”:这句诗中的“烽火”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而“过客稀”则形容了边疆的平静。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宁静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四联:
  • “此去武陵溪较近”:这里的“武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也是《桃花源记》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诗人通过提到武陵,表达了对那里美丽山水的向往之情。
  • “棘津疑有钓鱼矶”:这句诗中的“棘津”是指水流湍急的小河,而“钓鱼矶”则是河边用于垂钓的地方。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场景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叹的语气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他不仅关注自然界的壮丽景观,更注重其中的人文情怀。通过对山川、云雾、村庄等元素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又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这种结合古典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新尝试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