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居士有逸想,声名如山,才华万丈。星芒月角恣幽赏,到处卿云随迭宕。
观山画水悟流波,胜因惯用无生奖。手撚玉麈探禅窟,金山老宿毫光密。
半偈难消玛瑙杯,一言易变琉璃质。补天五色炼之馀,女娲失手苍龙得。
珊瑚树底浸逾红,老蚌腹中光篆刻。丝文腻理天孙织,波声消歇太湖黑。
五千年后出人间,光印森罗皆辟易。居士得之献老禅,金盘擎出烛人天。
珠池玉岭工力拙,八珍安可笑金仙。已矣哉,旧事风流只自传,亲眼不见亦徒然。
丈夫志气超千古,华嵩岱霍如浮烟。黄河水源跨万里,一笑直倒昆仑巅。
不欲干情岳,岂肯滞心田。何况眇小如丘壑,厌立云头看星落。
襄阳伏地未必痴,放诞安知无所托。但令此志慕山林,一寸轻埃足寥廓。
君不见当年金谷围虚空,千株玉树金芙蓉。凤啼深碧梧桐老,莺啭初红二月中。
这首诗是黎子以英州山见贻作的供石歌,全诗共分为十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意境。
第一句“峨嵋居士有逸想,声名如山,才华万丈。”描绘了作者的志向与才能,他有着超凡的才华和远大的志向。
第二句“星芒月角恣幽赏,到处卿云随迭宕。”则描绘了他欣赏山水、享受生活的闲适心情。
第三句“观山画水悟流波,胜因惯用无生奖。”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他认为,观赏山水、领悟自然规律,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第四句“手撚玉麈探禅窟,金山老宿毫光密。”则描绘了他追求禅宗思想的过程。他用手捻着佛珠,试图探寻禅宗的秘密,希望能够得到智慧的光芒。
第五句“半偈难消玛瑙杯,一言易变琉璃质。”则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他认为,佛教的智慧如同玛瑙杯一样珍贵,但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
第六句“补天五色炼之馀,女娲失手苍龙得。”则描绘了他对于道教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他认为,道教的修炼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只有在最后才能获得真正的道法。
第七句“珊瑚树底浸逾红,老蚌腹中光篆刻。”则描绘了他对于道家养生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他认为,道家的养生之道在于清静无为,只有在内心平静、身体放松的状态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第八句“丝文腻理天孙织,波声消歇太湖黑。”则描绘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领悟。他认为,文学艺术的创作需要细腻入微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第九句“五千年后出人间,光印森罗皆辟易。”则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他认为,历史的发展虽然漫长,但总会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第十句“居士得之献老禅,金盘擎出烛人天。”则表达了他对禅宗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期望。他认为,禅宗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人去实践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们受益。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自然、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