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苦雨坭活活,花栏苦雨青苔滑。
老僧双展抱石行,蜡色未净先遭跶。
跶时顾石不顾头,天仓地角血并流。
魋鼻倏如龙隼公,方寸可使高岑楼。
夏云入面奇峰起,红紫相间如清秋。
又肖丹青图未成,烘染还藉顾虎头。
行者急行杀猛熊,取胆调酒斟金瓯。
痂除扶杖须郑重,尽将蜡石沉清流。
【诗句翻译】:
城中苦雨泥泞活,花栏下青苔滑。
老和尚双手抱石走,蜡色尚未洗净就跌倒。
跌时顾石头不顾头,天井地角血流如泉涌。
像鼻突然如龙隼公,方寸之地可使高岑楼。
夏天的云彩入脸上奇峰起,红紫色相间像清秋。
画未完成似丹青图,烘染还需借顾虎头。
行者急速行走捕猛熊,取胆汁调酒斟金瓯。
伤口去除扶杖要慎重,把蜡石全都沉清流。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允平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通过描绘雨水和蜡石的动态变化,展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首句“城中苦雨坭活活”,直接点明地点与天气状态,城中的雨水连绵不绝,使得大地变得泥泞不堪。这种描述手法,既增强了画面感,又为后续的内容铺垫了背景。
第二句“花栏苦雨青苔滑”则进一步细化了场景,描述了花架下的雨水和青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同时,这句也暗指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无奈。
第三句“老僧双展抱石行”,以“老僧”作为引入,描绘了一位僧人正在雨中抱石而行的景象。这里既表现了他的坚韧不拔,也暗示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僧人行进过程中的具体描述,从“蜡色未净先遭跶”到“天仓地角血并流”,通过色彩对比和动态描绘,生动地再现了雨水与蜡石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第五句“魋鼻倏如龙隼公”,以“魋鼻”形容僧人的鼻梁,而“龙隼公”则是对其形象的夸张描绘,既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突出了僧人的英勇无畏。
第六句“方寸可使高岑楼”,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这里的“高岑楼”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的高尚品格和智慧。
最后两句“夏云入面奇峰起,红紫相间如清秋”,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天空中的景色,描绘了夏日云彩的变化和秋天的色彩,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这两句也寓意着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转变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紧密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