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诗筒入递频,夜窗虚榻看横陈。
贾馀竞欲收三捷,戒狃予方息两民。
掖竹本因枝带叶,胡卢岂必画非真。
西堂三日伊蒲馔,且共瞿昙讲幻身。
【注释】
斋院:指翰林院。中朝振:指张中朝振,字元之,曾做过御史。宿僧舍:即在寺庙中过夜。宪清南夫:名南夫。有诗嘲之往返良苦:意谓张中朝振的诗作往复往来,很费斟酌,辛苦得很。最后作为之解围:意为最后由我替他解围。
【赏析】
这首诗是酬答张中朝振的诗。诗人对友人的赠诗,一一作了酬答,其中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批评和规劝之意。诗分四章,每章前冠以“清晓诗筒入递频,夜窗虚榻看横陈”等八句诗句,起首两章各为四句,后二章各为六句。全诗一气呵成,结构严谨。
第一、二章,作者首先称赞朋友送的诗歌,并指出朋友写诗所犯的两个错误,一是反复推敲,费尽思量;二是过分谨慎,不轻易下笔。接着表明自己的看法:你写的诗虽然有缺点,但也不必过于着急,只要细心修改,定会写得更好。
第三、四章,作者进一步提出规劝之意。“掖竹本因枝带叶”,意思是说,你的诗中有竹子的形象(即竹枝),这是很有特色的。然而,你所写的竹叶,却未必是真实的竹叶。这两句是说,你的诗中的竹叶虽美,但却未必是真实的竹叶。
第五、六章,作者又用佛经中的话来加以规劝。“胡卢岂必画非真”,意思是说,你写的诗中的佛图澄的形象,也未必是真实的佛图澄(据《高僧传·道安传》载,佛图澄曾在西域见到一个僧人叫昙无竭者,此人善胡语,澄与之谈论甚欢,于是澄问:“君何国人?”昙无竭答曰:“我胡人也。”又问:“胡人皆能汉语乎?”答曰:“中国人亦多不能汉语者。但吾所习者,故得与子谈耳)”。这两句是说,你写的诗中的人物形象,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人物形象。
第六、七章,作者用禅宗故事加以规劝。“西堂三日伊蒲馔”,意思是说,你们在西堂举行三日的宴会,吃伊蒲馔(一种用伊娄木制作的食品)。这两句是说,你们在西堂举行了三天的宴会,吃了伊蒲馔。然而,你们在宴席上讲的道理却是幻身论。这两句是说,你们在宴席上讲的道理,却是幻身论。
第八、九章,作者进一步提出规劝之意。“且共瞿昙讲幻身”,意思是说,我们可以一起同释迦牟尼佛讨论关于人身的问题。这两句是说,我们可以一起同释迦牟尼佛讨论关于人身的问题。然而,我们讨论的问题却是幻身论。这一句是说,我们可以同释迦牟尼佛讨论关于人身的问题。然而,我们讨论的问题却是幻身论。
整首诗语言流畅,感情真挚,风格清新,富有理趣,是一首成功的酬答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