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茅山下三间屋,养默斋中万卷书。
竹帛散馀嗟往事,海桑迁后复吾庐。
檐头树色低侵帙,门里泉流曲贯除。
想见日长占毕倦,时来凭槛数游鱼。
【解析】
题中“赏析”要求考生对诗句内容、表达方式及情感态度进行分析。本题为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分析思想内容和领悟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仔细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结合注释等进行具体分析。
“小茅山下三间屋”,写诗人居住的地方。小茅山在今安徽六安市西南,山上有一座寺庙。诗人隐居于此。“小茅山”,点明隐居之所,为下文“养默斋”的描写做铺垫。“三间屋”,表明诗人居住条件简陋,与世无争,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养默斋”是诗人藏书、读书的地方。“万卷书”说明藏书之多。诗人一生酷爱读书,他常以“万卷书”自勉。
“竹帛散馀嗟往事,海桑迁后复吾庐。”诗人用典抒发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之情。“竹帛散余”,借指自己的著作,也指自己一生的著述。“竹帛散余”即“竹帛遗余”。《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观乎鲁桓公庙,读《春秋》,遂数过其门,喟然曰:‘久矣夫!莫识其人云者。’”后来常用作表示感叹或遗憾的词组,如:岁月如流,竹帛散余;海桑迁后,故居空在。这里用典,意谓竹帛已散余,往日之旧事已成过去,只能追念了。“海桑迁后复吾庐”,海桑即桑树。桑树长成之后,要迁移它的住所。诗人以桑易庐,寓示自己年事渐高,而隐居生活并未改变。诗人以桑代“庐”来表达自己晚年仍归隐的志向。
“檐头树色低侵帙”,“檐头”即屋檐之上。“帙”是盛书的箱子。这句意思是屋檐下垂的树叶低垂到书本上,好像树叶在侵扰书箱一样。“树色”“侵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读书时专注的情景,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书籍的珍重和对知识的渴望。
“门里泉流曲贯除”。“门里”指居室之内。“除”是房间,这里指书房。“泉流曲贯除”,意谓泉水从门前流淌,绕过书房流淌出去。这句诗写出了居室内流水潺潺,给人以静谧之感。“门里泉流曲贯除”,既写出居室的布局,又渲染出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恬淡、清高的情趣。
“想见日长占毕倦,时来凭槛数游鱼。”“想见”,设想。这两句的意思是:想见当太阳升高的时候,就靠在栏杆上打瞌睡,直到太阳西斜才起来。“游鱼”句,意为看到游鱼在水中嬉戏,便想起自己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此句化用了王维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答案】
(1)茅山:在今安徽省六安县西南,山上有座小茅寺。养默斋:藏书之处。竹帛:《汉书》称孔子曾编订《尚书》《诗经》等书,后人因称书籍为“竹简帛纸”。散余:指自己的著作。海桑:桑树。迁后:《论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见孔子曾一度退居于野地。复吾庐:即“复我室”,指返回故乡隐居。
译文:
我家居住在小茅山下三间屋子,养默斋是我藏书的地方。竹子和绢帛散落着感叹过去的事情,桑树迁移后我又回到了我的小屋。屋檐头的树叶下垂到书箱上,门前的流水绕过书房流淌出去。想象着日长似尺的时候,我就靠在栏杆上打瞌睡,等到太阳西斜才起床。不时地凭栏观赏游鱼在水中游玩嬉戏的情景。
(2)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茅山养默斋时。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茅山小筑环境的描写,抒写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恬淡宁静的心境。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树木比作人的衣帽,将水流比作人的衣带,使景物具有人格特征,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