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予犹子惟君祖,十载为僧意一如。
我出世间常戴笠,相逢涂路忘乘车。
已将文字酬知己,莫惜艰难续父书。
若向长安重献赋,欲寻深隐在匡庐。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 台引侄过海幢示赠
- “台”在这里可能是代指某个地点或人物。
- “引侄过海幢”可能指的是引导侄子(或者可能是作者自己)通过某座桥或建筑,到达海幢这个地方。
- “示赠”意为赠送礼物,这里特指对侄子的教诲和指导。
- 视予犹子惟君祖
- “视予犹子”表示看待我如同自己的儿子。
- “惟君祖”意味着只有你是我的祖父。
- 十载为僧意一如
- “十载”代表十年的时间。
- “为僧”指的是出家成为僧人。
- “意一如”表示心意始终如一,没有改变。
- 我出世间常戴笠
- “出世间”指脱离世俗的世界,即出家。
- “常戴笠”可能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 相逢涂路忘乘车
- “相逢”可能指的是在路上偶然遇到。
- “涂路”指的是道路。
- “忘乘车”表明他忘记了坐车,可能是因为在修行的道路上,他更注重步行以接近自然。
- 已将文字酬知己
- “文字”指书籍、文章等文字作品。
- “酬知己”表示用文字来报答那些理解并支持他的知心人。
- 莫惜艰难续父书
- “艰难”表示困难或不易。
- “续父书”可能意味着继续父亲的书籍事业或学问。
- 若向长安重献赋
- “长安”通常指古都长安,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的首都。
- “重献赋”表示再次撰写赋文。
- 欲寻深隐在匡庐
- “深隐”意味着隐居,不问世事。
- “匡庐”是庐山的别称,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想要找到一个深山中的隐居之地的愿望。
我们将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附上必要的注释:
“我在世间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十年来一直出家当和尚,我的心境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我走出世俗生活,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在路上偶然遇见时,我都忘记坐车了。”
“我已经把写好的文字作为回报给那些理解和支持我的人。”
“不要舍不得困难,继续完成父亲的遗愿。”
“如果有机会回到长安(现在的首都),我会再次撰写赋文。”
“我想要找一个深山中的隐居之地。”
我们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修行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作为出家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与世俗世界的疏离感。诗句之间充满了禅意和哲理,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传统学问传承的尊重和执着,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