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耐秋山色,扶筇一启扉。
畏风因步缓,倚竹觉身微。
衰柳拂茅屋,孤鸿立钓矶。
夕阳村犬吠,林外有僧归。

【注释】

  1. 不耐秋山色:不习惯秋天的山色。
  2. 畏风因步缓:怕风,所以步履缓慢。
  3. 倚竹觉身微:靠着竹子感觉身体轻了。
  4. 衰柳拂茅屋:枯萎的柳树轻轻拂过茅草房屋。
  5. 孤鸿立钓矶:孤单的鸿雁站在钓鱼的石矶上。
  6. 林外有僧归:树林外面有和尚回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日乡村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面中。

首句“病四首”,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欣赏。然而,他并不适应这种美丽,而是感到不适,这从他选择“扶筇”开始打开门可以看出。这里的“筇”,是一种竹制的手杖,象征着诗人在秋季的孤独和无助。

第二句“畏风因步缓”,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心理状态。秋风使他的步伐变得缓慢,他因为害怕风吹而放慢了脚步。这一细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他对秋天特有的气候的敏感性。

第三句“倚竹觉身微”,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的微妙感受。竹子的摇曳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而诗人则在这故事中找到了一丝安慰。这句诗通过对比“身微”与“畏风因步缓”,强调了秋风和竹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对诗人的影响。

第四句“衰柳拂茅屋”,则是对秋天景象的进一步描绘。枯萎的柳树轻轻地拂过茅草房屋,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份凄美和哀愁。这里的柳树不仅仅是秋天的象征,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最后一句“孤鸿立钓矶”,则引入了另一位角色——孤鸿,它独立于钓鱼的石矶上,象征着诗人在这个季节中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秋天的变化和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复杂情感。他既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和不适;他既欣赏大自然的壮丽,又感慨生命的短暂。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秋日田园画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