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更言别,师行随后归。
幢幡迁柳岸,童行返柴扉。
云覆庾公岭,香迎荔子矶。
到时应夏尽,秋气袭人衣。

【注释】

长庆老人:指诗人的朋友。先入岭南:先去南方。

不更言别:不再说什么,表示不想多说。师行随后归:你回去后,我也会回来。

幢幡:旗子、旗帜之类。迁:迁移。柳岸:河边柳树成荫的地方。

童行:儿童的行列。返柴扉:返回柴门。

云覆:云雾缭绕。庾公岭:山名。庾信是南梁著名文学家,他曾经被北周俘虏到北国。这里借指庾信之岭。

香迎:香气迎人。荔子矶:地名,在今江西境内,相传为晋代陶侃镇守时所建,以产荔枝而得名。

应:当。夏尽秋气袭人衣:夏天已经过去,秋天的凉意袭人衣衫。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和十二年(817)作者送友人往岭南。全诗四联,第一二两联写送行,第三、四两联写望友。首联点题,颔联写目送友人离去的情景。颈联写盼望友人归来之情,尾联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首联“不敢更言别”,意思是说不能再说什么了,因为朋友已经要走,再说什么也无益。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不愿多说、不想多说的复杂心情。这种心情,正是由于对友情的珍重而产生的。“师行随后归”两句的意思是说:“老师走后,我也将回到家乡。”这里,“师”即老师的简称;“随之”即跟从之意。“随后归”表明自己即将离开故土,去远方求学或做官。这是当时士人常有的生活现象,所以作者用“师行随后归”作为起兴,引出下文。此句与前两句相呼应,表明送别的缘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随师远游的决心。这一联中,“不敢更言别”、“师行随后归”两句,一实一虚。前者是直抒胸臆,后者是托物寄慨,两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第二联“幢幡迁柳岸,童行返柴扉”,描写的是目送友人离去的场景。“幢幡”是旗帜、旗帜之类;“迁”意为移;“柳岸”泛指河边;“童行”即儿童行列;“柴扉”指农家简陋的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随着旗帜的移动,河岸边柳树成荫的地方也渐渐模糊,而儿童的队伍则返回了农家的门前。这里的“迁”字用得很妙,它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又描绘了景物的变幻,同时,还烘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轻松。“童行返柴扉”一句中的“童行”二字,不仅点出送别者是一位儿童,而且巧妙地写出了儿童们欢欣鼓舞的心情。他们高兴地唱着歌,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家门口,仿佛是在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第四联“云覆庾公岭,香迎荔子矶”,写的是盼望友人早日归来的情景。“云覆”指云雾缭绕;“庾公”是指南朝梁时的文人庾信,因曾为北周所虏而被北周人所爱重;“荔子矶”指地名,在今江西境内;“香迎”指香气迎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希望友人能顺利地抵达庾公岭,受到那里的人们的热情款待;同时,也希望友人能在荔子矶一带品尝到美味佳肴。这里的“云覆”与前面的“幢幡”遥相呼应,都表现出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而“香迎”又与前面的“童行返柴扉”相照应,都表现出一种亲切温馨的情感。这两句中,既有对故乡山水的赞美,也有对友人归来的殷切盼望。

最后一句“到时应夏尽,秋气袭人衣”则是对友人的祝愿和期望。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等到您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是夏季结束了,秋季的气息也已经袭来,让您感到一丝凉意了。这里的“到时应夏尽”是说到了您应该回去的时候;“秋气袭人衣”则是说秋天的气息已经袭来,让您感受到了一丝凉意。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归来的期盼,又体现了自己对季节变化的感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意境优美。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感情真挚、韵味醇厚、音韵谐美、意境深远。全诗通过送别和朋友的重逢两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朋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离别时的痛苦与不舍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