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大梧桐树,当檐引晚风。
半留山月到,更与野禽通。
子落知秋老,枝疏惜岁穷。
衰荣看欲尽,独立意谁同。
【注释】
归宗山:指庐山。归宗,归隐山林之意。《文选·潘岳<藉田赋>》“归宗于庙”李善注引《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斗大:极小。梧桐:落叶乔木。
当檐:在屋檐下。
半留:一半留在。
野禽:山林中的鸟。通:相交往。
子落:树叶凋零。
枝疏:树枝稀疏。
衰荣:草木由茂盛到衰败,这里比喻人的一生或事物的变化。
欲尽:即将结束。
独立意谁同:独自面对,无人理解。
赏析:
此诗是作者隐居庐山后所作。首联写景。“斗大的梧桐树”,是诗人所见之景。梧桐树虽不大但枝叶繁茂,在夏日里可以遮荫;到了秋天则叶子飘落,更显得萧瑟凄冷。这两句写出了梧桐树的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象,为下文写人作铺垫。颔联写人。“半留山月到”,是说梧桐树的一半枝叶还留着,月亮也只照到一半,这是实写。“更与野禽通”,野禽也来与之相交,这是虚写。野禽和梧桐树一样都处在大自然之中,它们相互往来、相依相伴,这就表现出了一种和谐的美的境界。颈联写梧桐树的情态。“子落知秋老”,是说梧桐树的子叶(即树叶)凋落,就知道秋天已经过去了。这是实写。“枝疏惜岁穷”,是说树枝稀疏,就害怕岁月已尽,这是虚写。这里的“子”、“枝”“秋”、“岁”都指代梧桐树的子叶,通过这些词的使用使诗句的含义更加丰富,感情色彩更为浓厚了。尾联写梧桐树的情感。梧桐树的一生虽然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迁,但始终孤独地站在那里,无所依附,没有人能理解它的情感,所以它只好独立面对。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深深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