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风幡不可寻,虚堂犹见古人心。
一池春水临高阁,十亩荒烟想故林。
人事暗销芳草尽,道情偏共乱云深。
月明此地知何限,薄影横窗曾几吟。
复:再次
风幡:佛家语,比喻无常。
趾:脚,这里指寺庙的旧址。
梦断:指人已死。
虚堂:空旷的殿堂。
一池春水:指寺前的池塘。
十亩荒烟:指寺后的荒废之地。
人事暗销:指人事已经消失。
芳草尽:指草木已经枯萎。
道情偏共乱云深:指道士的感情与混乱的云霞相融合。
月明此地知:指月亮明亮的时候知道。
薄影横窗曾几吟:指月光映照在窗上,诗人曾经多次吟咏。
译文:
梦醒了无法追寻那风幡旧迹,空荡的殿堂依旧可以见到古人的心。
池塘边春天的水波映照着高高的阁楼,荒芜的树林中满是乱云的阴霾。
人事早已消蚀消散,芳草也早已枯死凋零,而道人的心与乱云的深重感情交织在了一起。
明月照耀下这片地方究竟有多少故事,月光映照在窗户上,诗人曾经多次吟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画面,充满了深深的怀旧感和失落感。诗中通过对寺庙旧址的描述,表达了对逝去的人和事的无限怀念。
首句“梦断了风幡不可寻”,暗示了主人公的梦境已经破灭,无法再寻觅到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风幡”是佛教用语,象征着无常和变幻,这里的使用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梦断”则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的冷漠和无情,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伤。
第二句“虚堂犹见古人心”,虽然现实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但那个空旷的殿堂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心境。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现实的凄凉和过去的辉煌,让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第三、四句则转向了更为具体的景物描写。”一池春水临高阁”,描绘了春天时池塘边的景色,清澈的池水映照着高高的建筑,给人一种静谧、美好的感觉。而”十亩荒烟想故林”,则通过描绘荒凉的树木,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哀愁和思念。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最后两句则是对整个场景的总结和感慨。”人事暗销芳草尽”,描述了人事的消逝和芳草的凋零,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常和无奈。而”道情偏共乱云深”,则是说道士的情感与乱云的深处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复杂的情感状态。这两句诗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深入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旧址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的人和事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愁。语言优美,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