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龛灯火月微明,似听孤猿坐五更。
毳衲岂无芳草意,蒲团犹有倚寒情。
十年辜负西山梦,今日空惭渔父名。
假我百千疏散计,乱云叠嶂老馀生。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夜独自沉思时,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总结。接下来,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一龛灯火月微明,似听孤猿坐五更”
  • “一龛灯火”指的是诗人所住之处仅有一盏微弱的灯光。
  • “月微明”描绘了夜晚月光并不明亮的景象。
  • “孤猿”指代的是诗人自己,可能是由于孤独或思乡之情,想象中听到了山中的野猿叫声。
  • “坐五更”意味着诗人可能在深夜时分,独自坐在昏暗的环境中,思考着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
  1. “毳衲岂无芳草意,蒲团犹有倚寒情”
  • “毳衲”指的是用粗毛织成的衣物,通常用作佛教徒的僧袍。
  • “芳草意”可能暗指对自然的向往或怀念。
  • “蒲团”是佛教僧侣打坐用的垫子,象征着修行和静心。
  • “倚寒情”表达了诗人在寒冷中仍坚持修行或思考的情景。
  1. “十年辜负西山梦,今日空惭渔父名”
  • “西山梦”可能是指诗人过去在西山地区有过的梦想或抱负。
  • “辜负”意味着未能实现或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 “今日空惭渔父名”表示诗人现在感到惭愧,因为他觉得自己未能像渔父那样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1. “假我百千疏散计,乱云叠嶂老馀生”
  • “散计”意味着分散的计划或安排。
  • “乱云叠嶂”形容自然景观的复杂多变,也比喻人生的起伏不定。
  • “老馀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余生的感慨,可能包含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悟和对生命终点的沉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与人生哲理的作品。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孤独、对自然的向往、对过去的悔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诗中的关键词如“孤猿”、“蒲团”等,都富有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充满了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