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碧眼入芳丛,裁就云团欲荡空。
岂与世间忙腊月,且随云麓度秋风。
逍遥蓬户宜高士,摇落朱门傲贵公。
手里仙人君见否,不曾遮面透罗红。
注释:
谁将碧眼入芳丛,裁就云团欲荡空。
谁能把碧绿的眼睛放入美丽的花丛中?裁剪出如云的团扇想要荡起空中。
岂与世间忙腊月,且随云麓度秋风。
难道要与世间忙碌的人们一起度过腊月?跟随云麓渡过秋天的萧瑟风声。
逍遥蓬户宜高士,摇落朱门傲贵公。
在逍遥自足的茅屋中最适合高士的生活;在凋零的朱门之中傲然地面对贵族们。
手里仙人君见否,不曾遮面透罗红。
手中拿着的仙人你是否看见了呢?没有遮挡脸庞直接露出红色的衣服。
赏析:
《葵扇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写于公元76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当时杜甫流寓梓州,生活困顿,他以葵花为题材,通过描写葵花和葵扇的形象,寄托自己对人生坎坷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首,“谁将碧眼”三句,写葵花。“谁将碧眼”,即以碧绿的葵花比作碧眼的人。碧眼指碧绿的眼睛,这里用来形容葵花的颜色。裁就云团欲荡空,形容葵扇的形状,好像云朵一般轻盈,可以飘荡在空中。
第二首,“岂与”三句,写葵扇。“岂与”,即不与,意思是说葵扇不与世间忙碌的人们一样度过腊月。“云麓”,指山名,在今四川彭山西北。“且随云麓”即葵扇随风摇曳,跟随着云麓,渡过了秋天的萧瑟风声。
“逍遥”三句,写葵花和葵扇的形象。“逍遥”,即自由自在、悠闲无拘的样子。“高士”,指的是高尚的人物,这里用来指诗人自己。“摇落”,指秋风吹落树叶的意思。“朱门”,指豪门贵族的大门,此处泛指富贵人家。“傲贵公”,即傲视高贵的公侯,这里的贵公是指那些达官贵人。“手里仙人君见否?”,意思是你看见我这手里的仙人了吗?“不曾遮面透罗红”,意思是我的脸颊还没有被遮住,就像红色的罗衣还没有完全展开一样。整首诗以葵扇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坎坷的感慨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