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然今夕是何夕,依旧去秋茕独身。
仰看忉利空无际,回望双林泪转新。
愁极却怜知己在,夜深偏忆故山真。
谁携拄杖从金井,曾见宾鸿到海濒。
【注释】
中秋大日庵丧次: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作者到大日庵吊唁亡友。
凄然今夕是何夕,依旧去秋茕独身:凄凉啊,今天是什么日子呢?依然还是去年秋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里。
仰看忉利空无际,回望双林泪转新:抬头望去,只见高高的忉利天(佛经中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无边无际;低头回望着双林寺,眼泪又像泉水般涌流出来。
愁极却怜知己在,夜深偏忆故山真:我愁闷极了,却更加思念我的知心朋友,深夜里偏偏想起故乡的山水真美。
谁携拄杖从金井,曾见宾鸿到海濒:是谁提着拐杖从金井走来?曾见过那鸿雁飞临海岸。
【赏析】
此诗为诗人于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在长安大日寺与友人话别之后,于当年中秋之夜,登高远眺,追忆往昔,怀念亡友所作。
诗题下原有小注云:“时予自江州移刺九江,至浔阳,逢道士张果,言中秋后数日至也。”据此可知,这是诗人离开江州赴九江任上途中,中秋月明之夜,在浔阳江边与一位名叫“张果”的道士相遇并同游的情景。诗中写景,以明月、双林、金井、故山等为主,抒发了怀念知音、感伤身世之情。
首句点出题目中的“中秋”,交代时间、地点和心情。“今夕是何夕”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抒情手法,用以表现对节日气氛的感受。这里说“凄然”,“凄然”二字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戚,又渲染了环境气氛。“是何夕”,是反诘的语气。“依旧”两字表明这种感受不是第一次出现。“去秋”指去年秋天,“茕独身”即孤独一人。诗人用“依然”一词,突出了去年秋天以来一直如此的孤独寂寞。
颔联两句写仰望天空和俯瞰大地的所见所感。“仰看”与“回望”相呼应,都写诗人面对高处、远方时的观感。“仰看”是仰望高天,而高天之上的“忉利空无际”;“回望”则是俯瞰大地,而大地之边的“双林”。诗人仰望高天的无限高邈,俯视大地的无限辽阔,但在这茫茫宇宙中,他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和孤独。“涕转新”是说泪水像泉水那样不断地流淌,写出了悲伤的心情。
过片四句写诗人的哀伤心情。“愁极”一句写因极度悲伤而产生的感情。“愁”字在这里有两层意思:①悲痛到了极点,②愁绪萦绕。“却怜”句承上启下,写诗人在极度悲痛之余,仍然想到自己的知己,这显示了他对朋友的真挚友谊。“夜深”句则写诗人夜深人静之时,越发想念起故山来。
尾联写诗人在中秋之夜,偶遇一道士,便与他共话离别之情,以及自己即将离去时的依依惜别之意。“谁携”句承前启后,写道士携带着拐杖,从金井前来。“曾见”句承上启下,写道士曾看见鸿雁飞临海岸。鸿雁南迁,也是秋季的特征之一。“故山真”三字是说故乡的山水真是真美,这既是诗人对故山的依恋之情,又是诗人在极度悲伤之中的寄托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如“仰看”二句、“泪转新”一句、“却怜”二句等,都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感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写得十分含蓄。它既写出了诗人的离愁别恨,又表现了他那种超然物外、恬淡闲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