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吹雁落人间,塞北江南梦欲残。
万里溪山看腊尽,数峰松竹到春寒。
佛灯自照夕阳外,僧笠谁从鸟道宽。
一夜石泉流不住,晓钟依旧出云端。
丙午除夕
朔风吹雁落人间,塞北江南梦欲残。
万里溪山看腊尽,数峰松竹到春寒。
佛灯自照夕阳外,僧笠谁从鸟道宽。
一夜石泉流不住,晓钟依旧出云端。
译文:
丙午年除夕,寒风凛冽吹过大雁,飘落在人间。在寒冷的塞北和温暖的江南之间,人们的梦境似乎即将结束。放眼望去,万里之遥的山水景色,在腊月的最后一天逐渐消失无踪。而那些山峰上,数不尽的松树和竹子,却依然透露着春天的寒意。在夕阳之外,佛灯自照;而僧人所戴的笠帽,又有谁会从鸟儿飞翔的宽阔道路上经过呢?一夜之间,清澈的泉水无法继续流淌,但那清晨报晓的钟声,依旧从高高的云层中传来。
注释:
- 丙午年:指公元866年。
- 朔风:即冬风,北方的冷风。
- 雁落人间:大雁因寒冷而降落。
- 塞北:指北方边境地区。
- 江南:南方地区。
- 腊尽:腊月(农历十二月)结束。
- 数峰:几座山峰。
- 佛灯:指寺庙里的灯光。
- 夕阳外: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下。
- 僧笠:僧侣戴的帽子。
- 夜:夜晚。
- 晓钟:清晨的钟声。
- 云:云雾。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除夕之夜的画面。诗中的“朔风吹雁落人间”和“塞北江南梦欲残”营造了一种冷清的气氛,让人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和孤独感。然而,诗中的“万里溪山看腊尽,数峰松竹到春寒”又展现了一种坚韧和希望,尽管冬天已经过去,但春天的脚步还未到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迎接新的一年。这种对比和冲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