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唯闻复故基,荒凉田舍欲何为。
馀生便是承恩日,后死弥深设虑时。
已分辞根同败叶,却因回律惜残枝。
夜塘寂寂春虫切,雨过疏篱带湿炊。
【注释】
1.复故基:恢复被破坏的旧基业。
2.余生:余生,即剩下的时间。承恩日,指受恩之日。
3.后死:死后。设虑时,指为身后之事担忧。
4.回律,《周礼·春官·乐师》:“以钟鼓奏九成。”郑玄注:“九成者,九曲之乐也。”后以“回律”指古乐。
5.夜塘寂寂:夜晚寂静无声。春虫切,形容夜幕降临时,蟋蟀叫声声入耳,使人感到寂寞。带湿炊,雨后炊烟带湿而上升,与上句呼应。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至元十四年(1277)任福建福宁知州期间所作。当时元朝政府下令,凡沿海居民一律迁徙他地,官府仅闻“复故基”,百姓则“荒凉田舍欲何为”。诗人感慨之余,遂作此诗抒写迁民后的感想。首句“官府唯闻复故基”,表明官府只是要求恢复被破坏的旧基业而已;次句“荒凉田舍欲何为”,则写出百姓面对荒废的田野房屋,无所事事、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第三句“馀生便是承恩日,后死弥深设虑时”,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前两句是说,现在官府只知道要恢复旧基业,至于百姓们因无家可归而无所事事,那就听之任之吧。后两句却是说,我虽然已经年老,但想到自己还能享受国家的恩惠,所以还应该好好地活下去。可是万一我死了之后,国家还会不会像现在一样继续对我进行优待呢?想到这里,就不免要为以后的事情担心起来了。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心。
四、五句,诗人又从另一个角度来抒写迁民后的感想。前面说过,官府只知道要求恢复旧基业,对于百姓的生活却漠不关心,甚至于还要加以破坏。可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愤慨或失望,反而认为只要能够活着就是最大的幸事,至于死后能否得到优待,那是以后的事情罢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态度和对个人命运的超然态度。不过,这里所表现的是消极的人生观,并不是积极的人生观。
六、七句,诗人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来抒发迁民后的感想。前面说过,官府只知道要恢复旧基业,对于百姓的生活却漠不关心,甚至于还要加以破坏。可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愤慨或失望,反而认为只要能够活着就是最大的幸事,至于死后能否得到优待,那是以后的事情罢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态度和对个人命运的超然态度。不过,这里所表现的是消极的人生观,并不是积极的人生观。
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情景来进一步抒发迁民后的感想。前面说过,官府只知道要恢复旧基业,对于百姓的生活却漠不关心,甚至于还要加以破坏。可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愤慨或失望,反而认为只要能够活着就是最大的幸事,至于死后能否得到优待,那是以后的事情罢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态度和对个人命运的超然态度。不过,这里所表现的是消极的人生观,并不是积极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