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限溪桥,万里王程向日遥。
记得去秋松峤月,望穷长夏灞陵潮。
军输几岁功曹贵,戎马今年相国骄。
回首征帆随雁影,北风吹雪下云霄。

【注释】

  1. 山中送别限溪桥:在山中,送别刘莘叟的离任。
  2. 万里王程向日遥:一万里路,向着太阳的方向。
  3. 长夏:夏季。
  4. 灞陵潮:指汉文帝刘恒在长安东边的灞陵(今陕西高陵)修建霸陵,筑起一条护城河(灞水),并在此建起潮观台,以便观赏潮汛。
  5. 军输几岁功曹贵:几年的军役,使您由功曹(官名)升至高位。
  6. 戎马今年相国骄:今年因平定安禄山叛军而升为宰相。戎马,指战争。
  7. 征帆随雁影:出征的船帆随着大雁的影子而移动。
  8. 北风吹雪下云霄:北风吹着雪花飘落而下,仿佛直上云端。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四年(755),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作客,写下此诗以赠别友人刘莘叟,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全诗语言平易,情感真挚,是一首送别之作。
    首联两句,点题送别。首句“山中”,点明地点;“送别”二字,表明了送别对象;“溪桥”、“限”字,则点出了送别的具体环境。次句“万里王程向日遥”,写刘莘叟去职南返,其行程漫长,远行至京,尚且要经过漫长的旅途。“王程”,即帝王的行程,借指仕途。“日遥”,则暗示路途遥远。这两句既写了刘莘叟的去职南迁,又暗含了对其前程的祝愿。中间四句,写别后之怀,寄寓了深厚的友情。第三句“记得去秋松峤月”,回忆去年秋天与友人一起登高望远时的情景。“松峤”,泛指山峦,即指嵩山。“记得”二字,说明诗人对此事记忆犹新。“月”,是古人常用来寄托情思的象征物。这里借指友人的人品和为人。第四句“望穷长夏灞陵潮”,写去年秋末冬初,在灞陵观看大潮的情景。灞陵,古关名。这里用典,实指京城长安。“长夏”,即盛夏。“望穷”,是说极目远眺,直至尽头。“潮观台”,指灞陵的观潮楼。这里借指京城长安。“灞陵潮”,实指京城长安的潮水。“灞陵潮”,本无潮汐现象,但作者却把它比作滔滔大潮,足见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这四句,通过写两人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写别后之怀。第五句“军输几岁功曹贵”,写自己从军服役数年,才由功曹升至宰相之职。“几岁”,数了好几年的意思。“功曹”,官名。汉代郡守属吏有掾史、功曹、贼曹,功曹负责文书工作。“功曹贵”,即官位显贵。第六句“戎马今年相国骄”,写今年因平定安禄山叛乱有功,被任命为宰相,地位尊贵,心情骄傲。“戎马”,指战事。“相国”,宰相。“骄”,骄傲自满。这四句,写自己由一个普通士兵升为宰相的过程以及当官后的得意之情。尾联两句“回首征帆随雁影,北风吹雪下云霄”,写自己乘船北上,回望着友人的船只在雁群的引领下缓缓前行,北风吹拂着飘飞的雪花,仿佛直上云霄。“回首”一词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和不舍之情。“征帆”一词,既是诗人乘船北上时所见之景,又隐含着自己即将踏上征途之意。“北风寒”四字则暗示了此行的艰辛与不易。“下云霄”,则是诗人对自己此次北行的自信和豪迈之情的写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