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寒色动边霜,万里归人向夕阳。
无意马嘶芳草白,有情雁叫菊花黄。
渊明岂为思田里,疏广何曾薄帝乡。
自是此身将隐矣,聊倾沧海濯行藏。

【注释】

送伦太守归里:送张伦(名伦)到故乡。

一帆寒色动边霜:一只船帆在寒冷的秋霜中显得十分醒目,仿佛是一幅画。

万里归人向夕阳:远行万里的人,此时正朝着落日的方向行进。

无意马嘶芳草白:没有心思去欣赏那绿草如茵的原野。

有情雁叫菊花黄:有感情的鸿雁叫声让人感到菊花的黄色更加明亮动人。

渊明岂为思田里:陶渊明难道是因为思念田园而归隐吗?

疏广何曾薄帝乡:疏广并没有因为朝廷的腐败而离开京城。

自是此身将隐矣:自己本来就打算隐居起来。

聊倾沧海濯行藏:姑且用沧海之水来洗涤自己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送别好友张伦回到故乡,心情十分惆怅,于是写下这首小诗。全诗四联八句,每句七字,平仄相对,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

首联“一帆寒色动边霜,万里归人向夕阳”。写诗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寒气袭人,秋风瑟瑟,一片凄清。“一帆”二字,总领了下文所写内容,也烘托了气氛。这一句描写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凉景象。

颔联“无意马嘶芳草白,有意雁叫菊花黄”。“无意”与“有情”,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一个写景,一个抒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芳草白”与“菊花黄”,色彩鲜明,形成强烈反差,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颈联“渊明岂为思田里,疏广何曾薄帝乡”。“渊明”指陶渊明。《晋书•陶潜传》载:“靖节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里以渊明自比,表达了自己辞官归隐的想法。“疏广”指疏广、疏受兄弟二人,西汉人。他们从京兆尹任上退职回乡,沿途不置产业,“遂营舍于茂陵旁以终”,“子孙常冠盖负笈随师问业”。这里以疏广自比,表明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这两句诗既写了自己辞官的原因,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尾联“自是此身将隐矣,聊倾沧海濯行藏”。意思是说:我本来就是要隐居的,现在终于可以实现了。我姑且用沧海之水来洗涤自己的行踪。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和豪情。诗人以沧海之水来比喻自己的行为,表示了自己归隐的决心和豪情。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的想法和豪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悠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