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登眺昔年人,九日溪山气转新。
病后岂教超有力,定中不信但无身。
风吹云散碧霄净,日照霜明万象真。
无影树栖鸿雁尽,芦花寒水自粼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作,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句的解读的错误。如果选项有错误,那么根据诗作内容来分析即可。本题要求学生赏析“无影树栖鸿雁尽,芦花寒水自粼粼”一联,注意结合全诗理解作者的情感。这两句的意思是:树影不见、鸿雁已尽,只有那芦花在寒水中飘荡。“无影树”、“芦花”、“寒水”等词是关键词,要注意体会其意境。此句写景,以静景衬出秋日的萧瑟凄凉之感。
【答案】
译文:“今年登眺昔年人,九日溪山气转新。病后岂教超有力,定中不信但无身。”风吹云散碧霄净,日照霜明万
象真。无影树栖鸿雁尽,芦花寒水自粼粼。注释:甲子:古代历法纪年名。九日:即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气
转新:气象更新。超有力:超出常人的力量。定中:佛教语,指心定,谓心境专定。鳞鳞:形容水光闪烁的样子。
赏析:
首联:“今年登眺昔年人,九日溪山气转新”。这是诗人登高远望所见之景。诗人登上高山俯瞰群山,只见群山环抱、
层峦迭嶂,山势雄伟,云雾缭绕,景色十分迷人。诗人放眼望去,发现昔日熟悉的山川景物已经面目全非,仿佛
经历了一场天崩地裂的巨大灾难,山石崩落,林木凋零,满目疮痍。然而大自然的生命力却异常顽强,它依然能够
重新披上绿装,焕发出勃勃生机。“气转新”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
来的美好希望。
颔联:“病后岂教超有力,定中不信但无身”。“病后”,指诗人自己因病未能参加重阳节登山赏景。“病后”,也暗
指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动乱不已的现实情况。“岂教”,岂能,哪里能够。“超有力”,超越常人的强健体力。“但
无”,只是,只不过。“定中”,指禅定境界。“信”,相信。“但无身”,指禅宗所说的“四大空”(指色、声、香、味)俱消,
一切皆空。“但无身”三字,表明诗人坚信佛教的宿命论和因果报应说,认为一切皆因个人主观意志而产生,与客观
世界无关,因此无法改变现实,只能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颈联:“风吹云散碧霄净,日照霜明万象真。”“风吹云散”四字,生动描绘了一幅风清云散的美丽画面。“吹
动云彩散开,使碧霄显得更加清新明朗”。诗人用笔传神,将自然景物写得栩栩如生。“日照霜明”四字,形象描绘了霜
降时节阳光明媚的景象。“阳光照耀着晶莹的霜露,使万物都显得格外真切”。这里,诗人用“日照霜明”这一典型景致来映
托“万象真”这一抽象概念,将自然景物写得栩栩如生。两联之间通过对比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尾联:“无影树栖鸿雁尽,芦花寒水自粼粼”。诗人仰望天空,只见一只只大雁在湛蓝天空中翱翔,飞向遥远的远方;俯
瞰大地,只见一片芦花在寒水上轻轻摇曳,波光粼粼。诗人用笔细腻,将自然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无影树”“鸿
雁尽”四字,将大雁的雄健英姿和芦花的高洁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寒水自粼粼”,则把芦花的婀娜多姿表现得维妙维
肖。诗人以景写情,借景抒情,寄寓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