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积雪暗前途,雪里闻香风味殊。
万里烟销春信达,闲亭玉立客心孤。
影沈寒水空无雁,光浸长天月在湖。
终古离披君不见,腊穷人散独踌蹰。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准确细致分析诗歌内容,把握其情感及艺术手法。

“曾和积雪暗前途,雪里闻香风味殊”,首句写诗人在雪中行走,一路的寒风刺骨,而自己却浑然不觉,仿佛与世隔绝,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雪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万里烟销春信达,闲亭玉立客心孤”,颔联描绘的是春天的美景,但诗人的心情却是孤单冷清。这里“春信达”是说春天的消息已经到达,“闲亭玉立客心孤”是说在空旷的亭子里独自坐着想着远方的人。“闲亭玉立”,用玉来形容亭子,可见其美;“客心孤”说明此时诗人心中没有牵挂,只有他一人。

颈联“影沈寒水空无雁,光浸长天月在湖”,“影沈”是说月亮倒映在湖面上,显得十分清晰。“空无雁”则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

尾联“终古离披君不见,腊穷人散独踌蹰”。尾联是全诗的总结,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

译文

曾经和雪花一同走在通往远方的路上,白雪皑皑,我闻到了香气,但是这种香味却和平常的不同,它带着一种特别的韵味。我踏着

雪前行,一路上寒风凛冽,可是自己却浑然不知觉,好像自己真的和整个世界都隔离开来了。春天的消息已经到达了远方的

地方,而我独自坐在那闲亭上,看着远方的景色,心中感到无比的孤单。月光映照在湖面上,显得格外清澈明亮,湖面倒映着天空

中的月亮。可是,我却一个人孤独地站在那里,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二月,当时诗人漂泊于杭州。首联写诗人在雪中行走,一路的寒风刺骨,而自己却浑然不觉,仿佛与世隔绝,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雪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曾和积雪暗前途”中的“曾和”二字,不仅表明诗人与雪的邂逅,也暗示了他与雪的不解之缘。第二句中的“暗”字,不仅点明时间是雪夜,更是诗人心情的一种外化;“雪里闻香风味殊”中的“香”字,既指雪的芬芳,也象征着人间的温暖和亲情。然而,正是这些温暖和亲情,却在此刻被无情地阻隔。第三句中的“客心孤”三个字,不仅直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孤单、寒冷,更暗示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颔联描绘的是春天的美景,但诗人的心情却是孤单冷清。这里“春信达”是说春天的消息已经到达,“闲亭玉立客心孤”是说在空旷的亭子里独自坐着想着远方的人。“闲亭玉立”用玉来形容亭子,可见其美;“客心孤”说明此时诗人心中没有牵挂,只有他一人。颈联“影沈寒水空无雁,光浸长天月在湖”,写的是冬日的夜晚,湖面上飘着淡淡的雾气,远处的天空中一轮明月静静地悬挂着。在这宁静而孤独的环境中,诗人独自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这里的“月”既是自然景物,也是诗人情感的象征。“客心孤”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尾联“终古离披君不见,腊穷人散独踌蹰”中的“君不见”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深深无奈。而“腊穷”则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揭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纷纷远离家乡,奔赴远方寻找机会。而那些留在家乡的人们,则过着贫困的生活,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尾联以景结情,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挣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