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洛何平叔,传诗动我哀。
同时座上侣,共向岭南来。
暮笛梅花落,秋醅竹叶开。
相期不相见,怅望碧梧台。

次孟侍御酬何舍人仲默见寄之作

顾璘笔下京洛情与岭南梦,诗中哀婉寄遥思

  1. 诗题解读
  • 《次孟侍御酬何舍人仲默见寄之作》是明代著名诗人顾璘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京洛间的深情画卷。
  • 何舍人作为友人的笔名,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友情的珍视。
  • 诗中的“次孟”可能指诗人顾璘,表明此作是他应何舍人之托而作,展现了两位文人间的深厚情谊。
  1. 诗句原文与注释
  • 京洛何平叔:描述京城洛阳(古称)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情感反应。
  • 传诗动我哀:表达了诗人因何舍人传递诗歌而感到深深的哀伤。
  • 同时座上侣:指在座众人,暗示着一种相聚的温馨氛围。
  • 共向岭南来:描述了与何舍人一同前往岭南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志同道合的友谊。
  • 暮笛梅花落:描绘了傍晚时分,笛声悠扬,梅花随风飘落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 秋醅竹叶开:形容秋天酿造的酒,以及竹叶随着微风摇曳的情景,增添了几分诗意和意境。
  1. 译文与赏析
  • 译文:京城的洛阳啊,你的美丽让我无法忘怀。我们这些朋友聚在一起,一同前往遥远的岭南。傍晚时分,笛声悠悠,梅花随风飘落;秋天酿制的美酒,伴随着竹叶的摇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 赏析: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离别和远方的深刻感悟。诗人以洛阳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整首诗既有山水之间的宁静,又有人物交往的热烈,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富有张力的艺术效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远方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暮笛”、“梅花”、“竹叶”、“碧梧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远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诗人以真挚的情感贯穿全诗,无论是对友人的怀念还是对远方的向往,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练而优美,既符合古诗的韵律要求,又能够表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
  • 历史文化背景:《次孟侍御酬何舍人仲默见寄之作》创作于明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有感时忧国之情。
  • 历史意义:顾璘作为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此作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友情和远方的深刻理解。
  1. 作者生平与作品影响
  • 顾璘生平: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寓居上元(今江苏南京)。弘治进士,授广平知县,擢南京吏部主事。正德间,累官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诗以风调胜,与陈沂、王韦号“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继起,时称“四大家”。
  • 作品影响:顾璘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次孟侍御酬何舍人仲默见寄之作》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