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踏书台路,那逢讲席人。
泉争惠山品,地避子城尘。
幽林云隐见,峭壁玉嶙峋。
本性宜岩穴,劳生负此身。

和徐子仁游虎丘四首

漫踏书台路,那逢讲席人。

泉争惠山品,地避子城尘。

幽林云隐见,峭壁玉嶙峋。

本性宜岩穴,劳生负此身。

注释:

漫踏书台路:漫,随意。书台,指书房。路,这里指的是通往虎丘的道路。

那逢:哪里遇到。

惠山品:即“惠山泉”。惠山是苏州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以泉水闻名。

地避子城尘:子城,即吴王宫城,位于今苏州市的西部。

幽林云隐见:幽深密林中的云雾时隐时现。

峭壁玉嶙峋:形容山峰高耸,岩石嶙峋。

本性宜岩穴:自己的本性适合在岩石洞穴中。

劳生负此身:因劳累而辜负了自己的身体。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虎丘风光与诗人心情的诗。诗人通过游览虎丘,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

首句“漫踏书台路,那逢讲席人”,描述了诗人漫步于书台路上的情景,以及在那里遇到的讲学之人。这里的“书台”指的是书房,而“讲席”则是指讲学的地方。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或者是在思考人生的道理。

颔联“泉争惠山品,地避子城尘”,则是进一步描绘了虎丘的自然风貌。“惠山泉”指的是虎丘附近的惠山之水,而“子城”则是古代吴国都城的名称。诗人用“争”和“避”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与惠山的美景,以及虎丘地势的独特之处。

颈联“幽林云隐见,峭壁玉嶙峋”,进一步展现了虎丘的壮丽景色。这里的“幽林”指的是茂密的树林,而“云隐见”则是指树林中的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峭壁玉嶙峋”则形容山峰高耸,岩石嶙峋,如同美玉一般。诗人在这里用“玉”字来形容山石,既表现了山石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高。

尾联“本性宜岩穴,劳生负此身”,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原本就适合在岩石洞穴中生活,但是由于劳碌的生活,反而辜负了自己的身体。这里的“劳生”是指辛勤劳作的生活,而“负此身”则是辜负了自己原本的身体。

这首诗通过对虎丘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自我反思。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