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吞却内方山,大别都来一掌间。
伏腊移舟祠大禹,鱼龙窟里棹歌还。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孙一奎为明代巡抚孙从一而作的。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形式上属于近体律诗。
“南江吟为孙从一按察作”:这是第一句,点明了题目和作者。“南江”即长江以南的江河,此处指代长江,因为长江流经南方地区。“孙从一”指的是明代的巡抚,也就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按察”是明清两代对布政使、按察使的合称,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公安厅长。“作”就是创作。
“洪波吞却内方山,大别都来一掌间。”“洪波”是指汹涌澎湃的波涛,“内方山”指的是内方山,即大别山。这里用“洪波吞却内方山”,形象地描绘了大别山脉如同巨浪一般,吞没了许多山峰,形成了壮丽的景观。“大别都来一掌间”则进一步强调了大别山的雄伟壮观,它如同手掌一样覆盖在大地之上。
“伏腊移舟祠大禹,鱼龙窟里棹歌还。”这是第二句和第三句。“伏腊”是指夏至与立秋这两个节气,古代有伏祭和腊祭的习俗,所以这里的“伏腊”可以理解为祭祀的意思。移舟祠大禹是指人们在大禹庙里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大禹保佑国泰民安。“鱼龙窟里棹歌还”则描绘了一幅渔民们划着船回家过节的画面,他们唱着渔歌,欢聚一堂,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宏大深远,通过对大别山和大禹庙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同时,通过对渔民们生活的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生状况和人民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