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逢君感乱离,春残何处见花枝。
江南纵有池台在,不似当年对酒时。
异域逢君感乱离,春残何处见花枝。
江南纵有池台在,不似当年对酒时。
解析:
顾璘(约1370年-约1450年),字华玉,一字冲夷,号东桥,祖籍无锡,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李攀龙、王世贞并称“明初三大才子”。顾璘的诗歌作品以清新秀丽、雄健豪迈著称,被誉为“明代第一诗人”。
《汴中逢殷文仪将赴蒲州省乃兄刺史二首》是明代著名诗人顾璘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遇见故旧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的首句“异域逢君感乱离”,意思是在异乡遇到朋友,心中充满了对乱世的感慨。诗人通过这一景象,传达了自己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和对友人安危的关心。
“春残何处见花枝”,这句诗描绘了春天即将过去,花儿也凋零的景象。诗人用“春残”来形容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难以挽留的无奈和哀愁。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第三句“江南纵有池台在”,虽然江南景色依旧美丽,但诗人却感到一种失落感。这里的“池台”象征着昔日的繁华和安逸生活,而如今却物是人非,诗人不禁感叹时光的变迁和人生的沧桑。
最后一句“不似当年对酒时”,诗人用“不似”表达了对过去饮酒畅快淋漓时光的怀念。诗人通过对比现在的孤独和过去的欢聚,表达了对逝去友情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异乡遇见朋友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过去的欢聚和现在的孤独,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