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邀予坐轩中,剧论世事。自言:“少登朝著,官资视同时诸人,颇为凌躐。一旦见绌,意亦不自释,回首当时事,今十馀年矣。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天下之人,孰不自谓为才,故用之而不知止。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汉党锢、唐白马之祸,骈首就戮者,何可胜数也?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之徒,夫孰非一世之才也?李斯用秦,机、云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之。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信达生之至论,而吾之所托焉者也。”予闻而叹息,以为知道之言。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樟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不才矣。世所用栎也,则栎才,而楩、梓、豫樟不才矣。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
【注释】
栎全轩记:作者为栎(lì)全轩所写的记文,是一首寓言诗。
一日:有一天。
邀予坐轩中:邀我到轩里去坐下。
剧论世事:热烈地讨论天下大事。
自言:自己说。
少登朝著:年轻时就登上仕途,受到重用。
官资视同时诸人:官职的级别超过同代的人。
凌躐(liè):超越、越过。
见绌:被贬职。
意亦不自释:心里也不得安宁。
回首当时事:回想当年的事情。
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保持冷静的态度,观察事情的发展变化;在闲暇的时候观察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后两句是说,这样才能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得”了。
天下之人,孰不自谓为才,故用之而不知止:天下的人,谁不认为自己是有才能的啊?因此,他使用人才的时候却不知道要适可而止。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只有不了解适可而止的意思,才导致失败。
汉党锢、唐白马之祸,骈首就戮者,何可胜数也:汉朝的党锢之祸和唐玄宗的“白马之祸”,被杀的头一个挨着一个,真是不胜枚举。
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之徒,夫孰非一世之才也:二十四个朋友、八个司马、十六个儿子,他们都是一代的英才。
李斯用秦,机、云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将机、云二星移到天上作为太白金星,一时间风云际会,光彩夺目,使天下人为之倾倒、羡慕。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但是时间一过,事情变了,现在想要像牵来一头黄色的狗,让它走出上蔡城的东门,去听听华亭山里的鹤叫声,这能行吗?
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信达生之至论,而吾之所托焉者也:这是《庄子》所说的不才之人也能安享其天年,这是对“达道”的最好论述,也是我所寄托的理想啊!
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樟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不才矣:然而,世间所用的木材中,楩木、梓木、豫樟木都是好的材料,而栎木却是不成材的。世上所用的栎木就是栎木,而楩木、梓木、豫樟木却不成了材。
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您本来就是宗庙和宫廷所选择的材料,是匠人看不上眼的东西。而为栎社,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友人的宴席上即席赋诗,用以抒发感慨。诗人借题发挥,运用比喻和反问手法,表达了人生哲理,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文章开头,诗人邀请友人一同坐在轩里谈论天下大业。诗人首先指出:“自言:‘少登朝著,官资视同时诸人,颇为凌躐’。” 意思是说自己年轻时就登上高位,官职的级别超过同代的人。接着,诗人又写道:“一朝见绌,意亦不自释”,意思是一旦被贬职,心中也不得安宁。最后诗人感叹地说:“天下人谁不自视为人才呢?所以使用他们的时候却不知道要适可而止。只有不了解适可而止的意思,才导致失败。”“汉党锢、唐白马之祸……不可胜数也”。“二十四友、八司马……”等等典故都出自历史,但它们只是诗人用来衬托自己的言辞而已。
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境遇以及这种境遇下的感受。然后诗人笔锋一转:“虽则如此,才与不才岂有常?” 这句话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无论才华如何,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放弃追求真理的决心。接着诗人引用了《庄子》中的名言:“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偷小东西的人会被处死,偷国家大印的人会受到重赏;而那些掌握着仁义道德的人却能够获得永恒的荣誉。诗人借用这句名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达道”才是真正的道理,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名利。
最后诗人用反问的形式结束了全文:“虽然如此,才能与不才是没有固定的吗?”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又表达了他对正义的追求。总之,《栎全轩记》是一首寓言诗。它通过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于正义的追求。